《拟行路难》同步练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选择性必修下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3/24 14:57:0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0640字。

  古诗词诵读
  第一首《拟行路难》
  1.(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故选D。
  2.(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拟行路难(其四)》起首两句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2022春•高二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阮籍《咏怀诗》多用比兴。比兴的价值,在于其能增进诗文的明白晓畅。屈赋深而不婉,发愤淋漓,在于比兴的妙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志皎皎如此;“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情切而意显。屈原的遭遇如司马迁所言“可谓穷矣”,然其上下求索,穷且愈奋,从郢都华堂到汨罗江畔,其疾愤惨怛的呼号,忿怼不容的刚烈,力酣气盛,不曾有丝毫隐曲。
  屈赋抒写了战国时代昂扬的士人风貌。那是群雄并争、干戈纷扰的乱世,然而策士纵横,指点江山,如锥处囊中,时时脱颖而出,又是士气高涨、精神自由的大时代。屈原与楚王名为君臣,但在人格精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