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3/17 19:34:1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460字。

  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因林在其实用意义之外,又成为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逐渐抽象成为一种与诗幽同构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园林成熟阶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融入了诗意。以诗意的表达和诗化的结构传达园林理想。东汉以来,一直到北宋,把诗歌当作隐喻的做法颇为盛行。文人们试图在绘画中输入严肃的内容时,就借用诗歌意境来表达。对绘画与诗歌结合所产生的情感需求,是诗意在绘画空间中表达的最初渊源。诗和画可以相互转换的观念在欧阳修之后,在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里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到了南宋,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延伸至园林,园林不论从其场景布营,还是观赏流线设置都以表现诗歌总体为本。各种艺术方式在此时的全面融合,突破界域,触类旁通,进一步铸就了中国古典园林得以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南宋文人曾丰在《东岩堂记》写到,士大夫们喜爱天台、雁荡山水,常游览其间,当游览难以满足能“日涉之”时,便作画来记录山林并且加以想象:当绘画仍难以满足时,则开始选石叠石,以象二山之态,日夜对坐其间;但当如此都无法满足时,选择与二山相似的山地依山造园以居其间。从这样递进式的描述看来,游览真山水,只能是偶然为之的欣赏方式:绘画,则使山水愿望得到进一步满足;置石叠山放入居所则更进一步贴近自然;最终,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改造成园,并栖居其间才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人们对诗意的生活有过多种想象,但要说出它究竟是什么却不容易。园林结构的不拘于法,园林空间的迷离零散,园林中人物活动的性质难辨,都成为可提供诗意生活的可能。人们给予园林多种属性,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也形成多样语汇,契合着现代诗意生活对于诸如身体、空间、感知、自然等方面的关注以及再现。
  园林与诗歌和绘画同构,首先在于三者之间共有的“山水”内涵。山水究竟为何?仅“山”“水”二字,即道出了这是“有山有水”的环境特征,义多的时候这是一种关于人居环境的理想,以及对待自然的态度。虽然绘画、诗歌、园林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在对山水的表现上大多采用相同的观照方式、审美标准以及内在结构。
  宋代山水画论对此所述最详,画论虽是写作画,但对绘画中意味地表达远重视于对于技巧好差的评论,而又以“山水”观念为其最重。郭熙《林泉高致》认为“可游可居”是为山水最高品,也是山水画最高品。可游、可居本身已经指明了此山水并非纯自然山水,而是经历了人类活动,经由人手改造的环境。“山之楼观,以标胜概”,虽在写山水,实际是写已由人梳理过的山水,也即山水园林。"山水"是园林和绘画共同标准的渊源。山水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最谦逊且朴实的自然观。以山水为本,人介入山水,改造山水,而成真山水。真山水强调人的存在,而园林又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中,不论是强调人作,还是强调天开,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状态始终是贯穿其间最重要的线索,也一步步凝固成我们所强调的山水文化的典型特征。
  (摘编自何晓静《诗情画意,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材料二: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于一体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造园时,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不但节约了人力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俗套。
  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将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借景是古典园林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能扩大空
  (摘编自陈从周《梓翁说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园林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既具有实用的意义,又是人们生活的布景、观照的对象,可游可赏。
  B. 选择相似的山水环境造园栖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物"日涉"的需求,是观照自然的最佳方式。
  C.中国园林往往大园套小园,呈现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巧妙搭配,值得细细品味。
  D.中国园林中不同景物安排巧妙,层次丰富,画面众多,人们在面对这种阔大的空间时自然产生雄壮之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东汉开始,中国园林在构建时就非常注意融合诗画间共通共感的特性,并且从本质上呈现出诗意的特征。
  B. 园林与诗歌、绘画都具有“山水”内涵,因此三者采取相同的方式观照“山水”,呈现出相同的艺术风貌。
  C.中国园林讲究"因地制宜",在天然地形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工的设计,利于景物安排,每座园各具特色。
  D.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建造的根本原则,强调使用人工的力量全面改造自然,重建园林景物。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园林中"借景"的一项是(3分)
  A. 颐和园以远处西山、近处玉泉山为背景,夕阳西下时景象曼妙。
  B. 拙政园西部假山上建造宜两亭,此亭尽收西部与中部两处春色。
  C.大明湖中碧波荡漾,妙不可言,比千佛山、趵突泉还要好看一些。
  D.承德避暑山庄将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融入其中,为之增色不少。
  4.叶圣陶认为中国园林具有诗意的美感,让游者"如在画图中"。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理解。(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中国园林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  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