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5题,约24650字。
河南省郑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耕读文化的延传和发扬,他曾指出,耕读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要对耕读文化有科学的认知态度,本着真诚的理念和勤奋的作风,发挥“干劲”“闯劲”和“钻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每个人的力量。挖掘、传承和赓续耕读文化等传统文化,是汇聚精神力量、积攒前行动力、积淀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传承耕读文化可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耕和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根本”的观点,懂得“勤读”和“力耕”是取得成功和实现梦想的根本。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弘扬与传承耕读文化,是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激发中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应有之义。在这样的关键节点,每个人都应将个人的梦想和国家、民族的梦想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因此,新时代要大力弘扬耕读文化精神,让每个中国人根植“劳动最光荣”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理念。
(摘编自吕叙杰 刘广乐《论耕读文化的价值意蕴及启示》)
材料二:
耕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肇始于管仲,他把当时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孔孟进一步强化了耕读分野,孔子认为“耕”是小人的事情,“读”是君子的追求,二者不可兼得;孟子进一步发扬了孔子这一思想,认为人天生有两种,劳心者和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1. 下列对材料二“耕读”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 主要代表: 管仲、孔子、孟子
耕读观念: 耕读对立,读贵耕贱
B. 魏晋时期 主要代表: 诸葛亮、陶渊明
耕读观念: 读主耕辅,耕以养学
C. 唐宋时期 主要代表: 朱熹
耕读观念: 耕与读相辅相成
D. 宋代以后 主要代表: 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
耕读观念: 耕读并重,耕读传家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挖掘、传承和赓续耕读文化等传统文化,就能汇聚精神力量,积攒前行动力,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贡献力量。
B. 先秦时期,孔孟提出耕读分野,二者不可兼得;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认为耕读相辅相成。可见,儒家对待耕读的态度是发展的。
C. 耕读文化在促进平民子弟读书人仕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鲤鱼跃龙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对耕读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农学家陈旉和词人辛弃疾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可见耕读文化在宋代以全民化为特征趋向成熟。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支撑材料三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
A.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B. 东汉崔根据自己的农耕经验写出按月安排各项农事活动的农书《四民月令》。
C. 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插秧歌》中写到“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D. 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训子语》中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
4. 三则材料都提到“耕读文化”,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古往今来,耕读文化对个人发展、家族传承、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唐宋时期耕读文化主要代表人物是朱熹的说法有误。选文引用朱熹“予闻古之所谓学者非他,耕且养而已矣”只是他对唐宋以前耕读传统的评价,不能说明其是主要代表人物。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圆世界
李新文
①团湖被大批量的荷叶、荷花覆盖,俨然魅力无穷的生命场。还别说,进入视野的荷太多了,多得无法用数字计算。放眼望去,仿佛除了阳光,便是梦幻丛生的景致。当然,还有一湖好闻的气息。
②比翠绿还绿的荷,在天空下交集着,铺排着,涌动着,宛若另一种河流呈现人间。这么说吧,不管你愿不愿意,荷叶准会把形如波浪的绿色送给你,从上至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