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pdf
  • 资源大小: 42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3/16 11:37: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3 总计:13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9670字,答案扫描。

  开封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随着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在美学领域不断有新概念出现,然而对于“和”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突出了传统的伦理观念,为“和”注入浓厚的人伦道德内容,把“和”引向人与社会的人际之和,认为美好的社会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和”。要达到这种和谐社会的手段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以诗、礼、乐对人们进行规范和熏陶,提倡以诗、礼、乐来治理国家。荀子同样强调“和”,他强调的是“礼分乐和”,认为社会应按礼来分而治之,社会才能按照等级差别而秩序井然;乐要讲求“和”,用乐来调和被礼所建立的政治秩序。
  道家持有“以和为美”的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在道家看来,大自然是无限和谐、无限自由的,以素朴无为保持个体的天性和谐来契合天道,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老子曰:“知和曰常”,“复命曰常”。“知和曰常”是指和谐是事物运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由阴阳二气交合而成的平衡、和谐,失去这种平衡,万物就会终止生存和发展。“复命日常”强调循环是万物最根本和谐的规律,万物是在循环往复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生生不息的。因此,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去除过分行为,这样才能实现各个事物之间的和谐。庄子也讲“和”,但表达更多的是“齐一”的“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顺应自然,达到人天之和的天和境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和””虽各有特色,但也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都讲“人”,都是以人为主体,都是通过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及其理想境界的进寻等问题的进视。来妙解人生的奥秘。二是都讲“和”,虽各有侧重,但在把“天人合一”作为其造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上,可谓殊途同归。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两点现实启示:其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文化转型的日益深化,技术化社会给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的异化不断加深和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严重摧毁了旧有的价值观和信仰,对审美生存的期待也前所未有地进入了人们的心灵。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关注人的价值意义和人的理想生存方式,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让美学关照当代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观。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未有的物质文明,也让人类过多地干预和掠夺自然,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熟视无睹。在屡遭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后,人们逐渐觉醒,不再追求以牺牲环境、毁灭自然为代价的发展,开始重新认识自然和善待自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走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道路。
  (摘编自汤新星《论“和”的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有益启示。
  B.在人际之和的观点上,荀子和孔子的看法一致;在对“礼”的阐释上,荀子超越了孔子。
  C.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庄子则认为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人与天的和谐。
  D.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的人际之和不同,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和”文化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两点现实启示,论述步步推进。
  B.文章区分人际之和与人天之和,是为了论证儒家更关注推动社会发展和建立政治秩序。
  C.文章论及“和”的现代启示时,也反思了经济文化转型、科技进步等带来的负面效应。
  D.文章以“在道家看来”“可以从中获得”等语,对表述作出限制,言之有据,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提出以诗、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来维护国家秩序,这显然夸大诗、礼、乐的作用。
  B.道家认为大自然是无限和谐的,人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和谐,致使万物发展缓慢和停滞不前。
  C.儒道两家都强调人为主体,都主张“天人合一”,都坚持从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寻求和谐。
  D.快速发展破坏了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犁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商代的甲骨文里有犁;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头;陕西出土的秦国铁犁,翻土更深,这是犁先进的一个标志。汉代的中国,由于铸铁技术的飞跃,铁产量大大上升,中国犁随之实现了升级,用铸铁头套在木犁头上。犁头分成了铧冠、犁铧、犁壁三个部位。汉代初期,耕地要两牛三人,有人负责做垄,有人负责敲碎土块,几个人,协力完成,比较麻烦。到了汉代中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