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5(3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813.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814.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815.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813期)
诗歌知识篇
现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16分)
故园[注]别(节选)
流沙河
别了 太阳照不到的园庭
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
我熟悉园墙上的每一条裂缝
就象熟悉自己的掌纹
我熟悉庭上的每一个凹坑
就象热悉自己的面影
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
在这里悄悄地结了婚
在这里歌 在这里哭
在这里第一回当了父亲
在这里做过愚蠢的书生梦
在这里偷看着天上的风云
现在我要回城去了
眼泪滴着恋栈之情
别了 我的小母鸡
感谢你天天为我下蛋
别了 我的老公鹅
感谢你夜夜为我守门
纸窗不须糊了 让它去破
柴灶不须烧了 让它去冷
菜园不须种了 让它明年野草青青
让蝼蛄来弹琴
让蟋蟀来吹笙
奏一支思乡曲飞入我的梦境
【注】 故园指金堂县青白江区域厢镇槐树街5号的余家老宅。诗人流沙河3岁—16岁(1935—1947),36—48岁(1966—1979)曾生活在那里。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别了/太阳照不到的园庭”,既照应了诗歌的题目,点出告别的对象,又交代了故园的特点。
B.“这里消磨我十二年的光阴”,由“消磨”一词可以看出“我”认为在这园庭生活是虚度时光。
C.“在这里歌/在这里哭”,园庭生活有喜悦也有悲伤,园庭是“我”这十二年人生经历的见证者。
D.“纸窗不须糊了/让它去破”三句,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无暇顾及窗纸、柴灶、菜园。
【解析】 D项,“写出了‘我’要回城因时间仓促而决绝”错,诗歌并没有说时间仓促,也表达有对故园的留恋,并非“决绝”。
【答案】 D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三到六行,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对园庭的每个地方都十分的熟悉。
B.“在这里早晚忙于挑水、劈柴、洗衣、煮饭”,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活动来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814期)
诗歌知识篇
现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二)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16分)
沉默的芭蕉
邵燕祥
芭蕉,你为什么沉默
伫立在我窗前
枝叶离披
神态矜持而淡漠
从前你不是这样的
在李清照的中庭
在曹雪芹的院落
你舒卷有余情
绿蜡上晴光如泼
近黄昏,风雨乍起
敲打着竹篱瓦舍
有约不来
谁与我相伴
一直到酒酣耳热
呵,沉默的芭蕉
要谈心请拿我当朋友
要争论请拿我当对手
在这边乡风雨夜
打破费尔巴哈式的寂寞
芭蕉啊我的朋友
你终于开口
款款地把幽思陈说
灯火也眨着眼晴
一边听,一边思索
芭蕉,芭蕉
且让我暖了搁冷的酒
凭窗斟给你喝
夜雨不停话不断
孤独,不是生活
1980年4月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为什么沉默/伫立在我窗前”,诗歌赋予芭蕉以人的情感,用第二人称“你”,更能表现我与芭蕉之间的亲切交谈。
B.“谁与我相伴/一直到酒酣耳热”,相约的人不来,诗人只能独自斟饮,塑造了一个落寞孤独的形象。
C.“芭蕉啊我的朋友/你终于开口”,“终于”体现了作者希望实现以及对此的释怀和激动。
……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815期)
文言知识篇
文言文训练双文本阅读
【文题呈现】
材料一选自《论语•先进》与《论语•子路》中的两句话。材料二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其中简答题要求考生思考“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的原因,这道试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考生对文本是否能够真实读懂,能否将两个文本的信息进行比对性的阅读。
材料一:
德行(道德品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善于言辞表达):宰我,子贡。政事(为官从政,善于处理国政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古代文献,即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献知识):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怎样)斯可谓(可以称为)之士(智者、贤者、君子)矣?”子曰:“行己(立身行事)有耻,使(出使)于四方,不辱(辱没,侮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辅佐)齐简公,欲为乱(作乱、造反),惮(忌惮)齐邦鲍、晏,故徙(调动)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担忧)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定语后置,有相伐之诸侯)/尚(尚且)耻之(意动用法,以……为耻)/今(现在,一般放句首)鲁/父母之邦也(“也”表判断),丘墓存焉(那里)。今齐将伐之,可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