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20字。
辽宁省辽阳市协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
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远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
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两千三百年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李海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
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
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
(摘编自《“是人”“斯人”之争》)
材料二:
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了找出“斯人”,大量翻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
B. 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
C. 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这个问题。
D. 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的。
B.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
C. 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锱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
D. 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
B. 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
C.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 《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 傻 子
袁良才
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
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
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
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