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23(5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份打包 含答案)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88.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89.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91.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92.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93.docx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8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电影研究基础学理脉线的起点首先是历史发生学,接下来是历史生成学,然后才是影片形态学。我们对中国电影进行研究,不论是从学派的建构还是从知识体系的梳理入手,都要遵照这一基本的研究学理。
首先,从历史发生的角度来说,它既是发生学,也是中国电影的基因论。中国电影的历史发生,实际上决定了中国电影历史基因的生成。从中国电影的具体情况来说,历史发生是很复杂的,复杂性体现在它的外来性特点,它是舶来进入中国的,十年的放映史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初始的电影经验。而这个初始的电影经验和后来的初步电影观念,实际上存在着很复杂的联系。从1905年的“丰泰现象”到1913年上海重新开启电影产业化的进程期间,电影院建立,院线逐渐形成。发生学对于中国电影而言非常重要,反映了中国电影中国性的基因论。
其次是生成学。在历史发生之后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国电影最终完成了它的生成,而这个生成主要集中在上海,在1913—1923年的十年间,中国电影完成了自己短故事片的摄制,并且积累了制片经验,1923年12月18日完成了《孤儿救祖记》的拍摄,而《孤儿救祖记》成为中国电影的范式文本。由此,中国电影有了自己的长篇范式,这就是所谓的生成论。
最后是完成论。中国电影自己的影片形态是比较稳定的、长故事片的影片形态。《孤儿救祖记》作为范式的文本,它的范式经历过参照和扩散,大家都按照这种方式来拍,于是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依托于长故事片的第一个电影运动——国产电影运动。国产电影运动出品了七八十部长故事片,虽然今天可以看到的数量很少,但还是可以基于现存不多的长故事片来进行影片形态学的研究,而影片形态学实际上就是完成论。
这是中国电影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学理脉线。我们沿着这个脉线才能真正地解决中国电影从哪里来的问题。之所以影片形态学很重要,是因为影片形态学是一个美学的集成,也是一个产业学的集成。欧洲电影的影片形态学是艺术电影,美国电影的影片形态学是商业类型的电影,中国电影的影片形态学就是我们所命名的文艺片。
(摘编自虞吉《中国电影研究的学理脉线——历史发生、生成与影片形态学的历时迁延》)
材料二:
中国电影学派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基础性概念,它的外延和内涵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延展过程中。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制造冲突和制造争议,正因为冲突和争议的存在,才让这个话题保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有一天这个话题达到了统一,大家形成了稳固统一的看法,那就意味着它的终结。因此,它的发展争论史就是理论本身。
我们首先讨论的是中国电影学派与生俱来的一种政治属性,这种政治属性为什么提出?稍微对中国学派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就会发现,意识形态促成了中国电影学者从西方主流电影研究族群、理论框架、话语体系中走向分离和独立。另一个层面,当下意识形态危机成为中国电影学派形成与发展最为直接的动力和契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中国电影学派看成是一个政治学的议题。在政治学视角下,所谓的中国电影学派试图以某一些集体认同为基础,从本源理论层面探讨中国电影民族化的依据和道路。
政治属性首先表现在中国电影学派带有明确的主权诉求,最明显的就是边界划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电影学派的提出,使中国电影学者开始站到了拥有主流地位的欧美电影体系的对立面,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有意识进行区分:这是欧美的,这是中国的。
主权诉求的第二个方面是构建自己的主体性。过去一百多年里,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理论在民族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建树,这一阶段所谓的中国特色仅仅是欧美电影理论体系下的中国特色。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的政治意义在于中国电影学派创造中国电影理论。
此外,我们不可能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谈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因此,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电影学派民族性构建的主要任务:作为独立自主的本土化电影学派,在哪些方面还需要依赖欧美主流电影研究族群、理论框架、话语体系中现存的形式和语言,又在哪些方面要与之决裂;中国电影在创造虚幻世界、吸引观众及呈现时间和空间等方面,还需要提供哪些理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惯例和技术如何转化为电影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电影得以运作;我们应该如何定位才能获得重要的历史突破,走向真正的独立和自主。
(摘编自邱章红《协同叙事——21世纪电影工业的新商业逻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了解中国电影发生学,能够拨开中国电影历史外来性的迷雾,认识到中国电影中国性的基因。
B.中国电影在历史发生之后,大致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自己的生成,《孤儿救祖记》具有标志意义。
C.中国电影学派是一个基础性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动态的概念,它的外延和内涵直到今天仍然没有确定。
D.影片形态学是一个美学和产业学的集成,抓住影片形态学这个脉线就能解决中国电影从哪里来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的观点,研究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必须遵照中国电影研究基础学理脉线。
B.意识形态对中国电影学有促进作用,同时意识形态的危机也阻碍了中国电影学的发展。
C.独立自主的本土化电影学派并不是和欧美主流电影研究族群、理论框架等完全决裂。
D.从本源理论层面探讨中国电影民族化的依据和道路,是从政治学视角下得出的结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艺术流派的区别在于,一般的艺术流派在美学上都是以艺术的风格作为划界标志,将属于同一种艺术风格的作品命名为一种流派。
B.我们不能以一种画地为牢的学术立场进行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特别是在关于中国电影评价体系的研究中,我们将致力于建构一种能够被电影界普遍认同的学术共识。
C.电影伦理学是在新时代学术转型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趋向,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伦理的基础上不断生长的。
D.中国电影学派乃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由系列观点汇聚而成,有历史性、丰富性和深刻性,也有它的基本哲学和文化出发点,最终形成学派理论体系。
4.中国电影学派的构建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努力?请简要概括。
5.根据材料二中“边界划分”的理论分析材料一是如何进行“边界划分”的。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89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9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自然界有许多体型很小的昆虫,能够实时跟踪物体、导航和躲测障碍物。它们的神经元只有几万、几十万个,与之相比,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及突触数量和复杂功能更令人惊叹。如果能在芯片上模拟这些大脑,必然可以系统提升计算机的整体能力。正是基于这一想法,类脑芯片应运而生,它是建造类脑计算机最关键的部件,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硬件电路形式。类脑芯片主要负责模拟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的功能特性信号传递和学习方式,让计算机在低电能消耗情况下完成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
目前,类脑芯片研究主攻方向是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类脑芯片由大量更小的电子器件组成,这些器件每个仅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大小,被称为纳米器件。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不断寻找与构造合适的纳米器件。如一类叫作忆阻器的纳米器件,其纳米央层中的离子运动可以改变器件的工作状态,这与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细胞膜中所包含的离子通道的作用相似。有些忆阻器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即使断电了也不会丢失,就跟人的记忆一样。
有了上亿甚至上百亿个类脑纳米器件后,还要使它们都按照人们需要的行为模式协同工作,即要形成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体系架构,类脑芯片架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结构。目前最常见的计算芯片(CPU)均是在冯•诺伊曼体系架构下建立的。这种架构的最大特点是“存算分离”,即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是分开的,好比编曲和演奏是分开的。程序员像是作曲家,编程好比编曲,写有程序的存储器就像曲谱本,操作者则像是演奏家,其运算好比演奏,乐器就是具备计算能力的计算单元。一个计算单元可以根据存储器里的不同程序执行不同任务,就像同一台钢琴可以演奏不同曲子一样。与此原理不同的是,生物大脑并不区分存储区和计算区,而是集“作曲家、曲谱本、演奏家和演奏工具”于一体。它是信息的存储者,也是信息的处理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具有自我学习、思考、创新创造等能力。
并且,类脑芯片还要解决芯片的能效问题。研究发现,人脑是一部能效极高的“计算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9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年6月至10月,哈尔滨音乐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135台264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今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10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10公里地带打造成集休闲、活动、学习、展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姜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像符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兩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釆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600 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増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19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基建”投资不是简单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的“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式的投资,而是着眼于前沿科技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资。比如,5C的意义不仅仅是网速更快,而是通过毫秒级时延和超设备接入,实现机器间大规模的相互通信,为研究成果创造更多走向现实应用的可能。
“新基建”着眼长远,但当前的疫情确实赋予其更多责任。要想尽快降低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恢复正常轨道,需要通过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给予总需求一个回弹力,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随着疫情全球蔓延,今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外需增长有可能遇到更多困难。这样的背景下,更要依靠内需发力,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更是未雨绸缪为未来发展铺下的一条路。
(摘编自邹蕴涵《加快“新基建”对中国经济有长远意义》)
材料二:
要用好“新基建”,使其成为化解疫情影响,撬动经济的有力杠杆,关键还要把握好这个“新”字。
“新基建”之“新”,首先新在发展理念。不可否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拉动相当可观的投资。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但与拉动投资相比,“新基建”更多是通过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来带动社会发展。在线办公助力恢复生产运行,远程教育实现“停课不停学”,智能制造对冲了负面影响……疫情发生以来,经济社会没有因物理“隔离”而“停摆”,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社会高效运行,更需要“新基建”的给力。
“新基建”之“新”, 也新在模式与空间。研究表明, 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至0.62%。“新基建”不单纯指向具体的工程项目,更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支柱,推动建立新的投融资环境,培育壮大新的服务与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