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 资源简介:
约2778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浙江省杭州市八区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①将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落脚于民族性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西方文化,不仅有利于减少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偏误,而且也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贡献于人类当代的文化建设。西方文化是20世纪人类现代文化的主流。但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不仅存在着时代性的不同,而且也存在着民族性的差异。尽管寻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曾经是西方启蒙时代思想家的理想,但是,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很快取得了对于现代社会与人生的主导地位,造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尖锐对立,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出现的是人生价值意义的沦丧与人性的异化。
②因此,可以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工具理性的极度发展既为西方文化带来了宏大的物质性力量,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压迫了价值理性的合理伸展,以至于手段本身自觉不自觉地取代了目的本身,从而导致了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迷失。众所周知,追求真知是西方文化自古希腊时代就己经奠定了的基本精神方向。注重通过理性认知以求真、甚至把求得客观真知看作是生活的最高目标,这其中的确已经蕴涵了高扬工具理性的可能性。
③比较而言,中国文化则更为注重人生价值的安顿问题。与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现代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在注重价值理性方面堪称具有十分丰富的传统资源,形成了一套立足于吾人之自我、在人性自足的前提下充分凸显人生之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理论系统。也正是与中国文化过于注重价值理性相联系,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工具理性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甚至缺乏基本的发展。由此,中西文化的弊端可以说是相映成趣:如果说西方文化是因为过于注重工具理性而使手段掩盖了目的以至于迷失了人生的意义,因而工具理性所带来的成就也就失去了终极意义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是因为过于注重价值理性而害怕工具理性的发展会影响人们对价值理性的注重,因而缺乏实现理想的手段并最终导致价值理性所提倡的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可以认为,在文化的理念层面,在中西文化之间应当用相反相成、相互借鉴的双向互动来取代中国文化紧随西方文化亦步亦趋的单向度运动。
(李翔海《民族性应当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落脚点》,有删改)
材料二
①西方是现代化的发源地,至今拥有着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极大势能。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本质上是工具理性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事实上与西方现代化在逻辑上不是“同时代”的,而是性质迥异的扬弃、超越关系。中国现代化道路具体实际的操作逻辑,更多地是要从形式上解决本土化问题,这是从近代西方现代化引入中国之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是20世纪人类现代文化的主流,虽然它和中国文化传统之间存在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差异,但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
B.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形成了一套立足于吾人之自我、在人性自足的前提下充分凸显人生之终极价值与意义的理论实践系统。
C.在文化理念层面,紧随西方文化亦步亦趋的单向度运动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西文化之间应当是相反相成、互相借鉴的双向互动。
D.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孕育和积淀了与源自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迥异的智慧,这些智慧能帮助人类彻底走出总体性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关系,但二者论述的重点是不同的。
B.中西文化相映成趣:西方文化手段掩盖了人生意义,迷失了奋斗目的;中国文化过分注重价值理性。
C.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事实上与西方现代化在逻辑上不是“同时代”的,性质上是扬弃、超越关系。
D.在中国现代文化启蒙的“觉醒年代”,一批学者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底探求人类发展新路。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十九世纪中叶魏源:“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B.晚清洋务派人物张之洞《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胡适、鲁迅等吸纳西方文化中的民主、科学思想,建构了他们的现代文化思想。
D.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4.在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浙江舟山市2022学年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民聚在一起从事生活和生产活动,用来表示时间的字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地支中,子代表农历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人假借“子”作称呼。“子”是指刚出生的带有囟门的婴儿,非指“儿子”“子女”之义。弄清楚了“子”字的初文之义,也就明白了先民为什么要以此字作为时间的始点的道理。十二地支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