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 资源简介:
约20820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联合国发布的无障碍主题的报告曾指出,为加大无障碍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必须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文化宣传和交流等活动,抵制污名化和歧视,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提高对无障碍的认识。特别是要纠正对无障碍认识的三大误区:第一,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本高,实际上如果在设计、建设的早期或在改建、扩建中同步考虑无障碍,几乎不会增加任何额外成本;第二,认为投入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收益小,没有意识到无障碍环境带来的回报不仅能抵消付出的成本,而且有助于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独立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大幅度节约福利支出;第三,认为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的专属,不了解无障碍环境的广泛受益性,没有意识到通用设计的应用能使所有人都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融合发展和共享发展。
目前,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政府部门的责任。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充当排头兵和引路人,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度。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需要完备的制度基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详细的实施细则,为保障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提供方向和途径。其次,细化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的行业标准。为满足残疾人对无障碍融入社会生活的需求,应细化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配备标准,加快制定无障碍服务行业标准。与此同时,要重视无障碍信息化建设及其标准规范。此外,还应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府部门在无障碍建设过程中的监管责任。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无障碍建设涉及众多主体,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维护主体等,各方主体的主要职责存在差异。为规范无障碍环境建设主体的行为,确保无障碍设施真正为残疾人等群体所用,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建设等各个环节严格监督。由于建造主体自身责任,无障碍设施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使用者或者其他人员权益受损,建造主体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造成重大事故的要追究刑事责任。改造主要是针对已建成但需要进行无障碍改造的各类设施。一般来说,由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区等设施的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承担改造责任。
无障碍设施维护管理人失职,导致无障碍设施无法使用的,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一般来说,维护管理人的义务履行标准以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为准。无障碍设施的维护管理人因维护管理不当而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根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既要营造环境,又要有所约束。老年人等社会特定群体作为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方和受益方,在享受无障碍设施为其带来的便利时,同样也应该承担合理使用无障碍设施、积极维护无障碍环境的责任。
在明确政府部门、建造主体、改造主体、管理主体以及使用主体等多方主体的法律责任后,应当完善相应的责任主体追惩机制,确保各方主体尽职履责,强化执法、守法效果。要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是要通过明确监督权责,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管行政机关,应强化其对无障碍环境其他执法主体的监督。同时,应补充具体执行部门的监管职责,严格追究责任。
(摘编自沈秋阳、杨月《报告:消除对无障碍的认知误区和盲区,是无障碍环境立法最重要的基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障碍环境建设关键在设计,通用设计的应用有助于社会实现融合发展和共享发展。
B.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详细的实施细则,能满足弱势群体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诉求。
C.建设、改造、使用各种无障碍设施的团体或个人,有可能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D.城市规划和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不具备执法权,但可以监管具体的执行部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无障碍环境立法,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阐述,“首先”“其次”等词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
B.文章第一段摘录引用联合国报告的相关内容,来阐释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三大错误认识,增强了说服力。
C.文中的“排头兵和引路人”属喻证法,形象点明了无障碍环境立法应该明确政府部门的法律责任的观点。
D.文章指出,应该完善相应的责任主体追惩机制,以确保各方主体能尽职履责,强化执法和守法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展正确认识残疾人的文化宣传和交流活动,有助于社会对无障碍相关政策的执行。
B.无障碍环境建设虽然成本高,但是能带来相应的回报,创造一系列的社会价值。
C.无障碍环境不仅有助于残疾人活动,还能给所有需要排除障碍的社会成员带来便利。
D.政府部门应发挥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导作用,着力完善相关制度,细化相关行业标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农业部门因其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属性在实现碳中和①的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利用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每年吸收全球约30%的人为碳源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引致的碳排放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均排放总量的25%。如中国土地利用及变化在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