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小题,约7610字
泉州市2006年高中语文第四册期末测试卷
语 文(A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2.试卷答案均答在答题卷上(答题卷在9-14页)。
第Ⅰ卷(共21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剧在中国
话剧,本来是西方的戏剧品种,它是中国的有志之士为实现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而有意识地引入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西方艺术形式。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特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取得了喜人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初,中国话剧曾经有过不同的称谓,如新剧、文明戏等。直至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戏剧界同仁一致同意,“话剧”这个名字才算正式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中国话剧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艺术形式上,中国话剧有别于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绎故事,而是借鉴和移植西方戏剧,主要通过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来演绎故事。在内容上,更写实,更接近现代生活,更自觉地同中国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对中国民众进行现代思想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而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仍然有着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话剧舞台更多地倾向于写实风格,以其强大的思想传播力和精神震慑力,发挥宣传功能,满足了社会对于文艺政治功利性的需求。中国话剧就在这种状态下较长期地发展,获得了不少实绩,维持住了话剧的基本观众。然而,中国社会进入转型后,思想意识的变化,在电影、电视艺术冲击之下,话剧舞台被创作思想的保守与滞后捆死了手脚,形式上的长期囿于一种固定模式,被虚假的装腔作势弄得缺乏艺术品味等等,话剧终于发生了生存危机。
80年代以后,话剧艺术家们开始了积极的舞台探索,大量借鉴了西方舞台的现代派观念,对话剧表演形式进行了各种实验,广泛地吸收现代舞台表现手段,象征性、写意性、表现性手段都被适时穿插使用,现代舞台科技特别是灯光与布景的娴熟运用,既为之增添了现代形式感,又加强了舞台表现力。在这个背景下,中国话剧舞台上产生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很强的舞台精品。
1.下列有关中国话剧形成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有志之士为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而有意识地引入西方艺术形式,从而促成了话剧的诞生。
B.中国话剧在发展历程中,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特点,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C.话剧在中国,已取得喜人的业绩,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D.1928年,戏剧家洪深把中国现代戏剧命名为“话剧”,“话剧”这个名字由此产生,并沿用至今。
2.下列对中国话剧发生危机的本质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社会不再有对于文艺政治功利性的需求。
B.电影、电视艺术兴盛,取代了话剧思想启蒙与文艺政治宣传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