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740字。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有23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说他们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现在的情形来说,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948年初版)
材料二 羊城村彻底的“非农化”,是由于农民发现了土地的营利价值。城市扩展带来的土地价格飙升,给了拥有土地的农民发财的机会。他们推倒农舍,翻盖楼房出租,利用工业的资本积累盖起商业城、宾馆、饭店、写字楼,村落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这是“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基本前提。
B. 村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村落,但国家可以依法征用,说明农民对土地没有实际掌管权。
C. 80年代中期前后,羊城村土地征用率从9%到90%,对村民来说都是迅速发财的机会。
D. 羊城村几乎丧失了传统定义上“村落”和“农民”的典型特征,因此已无村落属性。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举了中原人到蒙古和中国人到西伯利亚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除种植以外,中国人看不到土地的其他价值。
B. 材料一中提到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藐视,材料三提到对城乡两种文明的误解,说明多年以后这种歧视状况愈演愈烈。
C. 材料三引入“乡村文明”“城市文明”两个概念,意在说明两种文明是平等的,最终要实现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D. 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引出乡土社会的概念,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这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
4. 乡下人(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在近70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材料一所提出的“乡土社会”的概念,是否还适用于羊城村?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杨朔
自古以来,人们常有个梦想,但愿世间花不谢,叶不落,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这样的境界自然寻不到,但是,当我乘着飞机冲开云雾降落,我发觉自己真正来到个奇妙的地方,花啊,草啊,叫都叫不上名,终年不断,恰恰是我们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