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文学性阅读学案
- 资源简介:
约69400字。
2020年散文阅读重新回归高考,全国卷Ⅲ考查了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新高考全国卷Ⅰ考查了于坚的《建水记(之四)》,这些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相对小说来看,散文理解难度更大,考点更加分散,更易失分。增强读文意识,无疑将成为考生在散文阅读中冲击高分的重要环节。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状物性散文和哲理性散文三种。
二、散文的结构与模式
总体结构 行文模式 局部结构 行文模式
形散 空间结构 意象并置——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开头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或借助“由头”,巧妙引入,含蓄委婉。
移步换景——给读者新奇的阅读感受。
远近高低——描写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逻辑结构 起承转合,行文自然流畅。 结尾 结尾点题,深化主旨,或以景结篇,意境深远。
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结构多样。
事件、情感与哲理相互生发,由事及情及理。
神聚 线索 线索是散文结构的红线,是“神不散”的重要保障,是文章情感与脉络的体现,可做线索的有物、事、人、情,时间、地点、行踪,乃至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②以“我”或“我的行踪、思想、情感、所见所闻”为线索,使文章真实,利于抒情。
三、散文的类型与思路
类型 特征 一般行文思路
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