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30000字。 长春二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23年1月
本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27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直接在晓羊策学软件上传。
2.第6题、16题、18题、19题和第27题清晰拍照,分别上传到相应的答题区间。如打印卷子就拍卷子上的答案,如没打印卷子就自己画一个和卷子上一样的答题样式,竖版清晰拍照上传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仪的出现、演化,本身是人与自然关系博弈、平衡的产物。当远古人们认识到应对宇宙天地心存敬畏时,便有了祭祀活动。由此而演化来的“礼”与“仪”正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对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一认识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
拱手礼在“礼”的层面,首先体现的是人类敬天的思想,即人类对赖以生存又可敬可畏的自然的臣服与膜拜。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便是伸出双手,束手就缚,以自身为天地的祭品。进而将这正式而严谨的祭祀礼仪拓展、渗透到对同类的尊敬、礼让。因而拱手礼所承载的社会价值便体现着人际关系信息,形成和巩固着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塑造着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中国传统社会阶级之间从行拱手礼的不同规范就可反映出不同阶层的尊卑、亲疏。《周礼•秋官•司仪》“昭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正如李为香博士所论“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拱手礼亦然。追求拱手礼的精神核心,便是“敬天”“尊人”,是与自然相处时要放低姿态,谦恭敬天;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礼遇他人。这种深入骨髓、发自内心的“敬天”“尊人”的思维才是拱手礼在其礼制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如行礼时,应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遇凶丧,反之等。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通过这些程式化的仪式,强化了对天、对人的敬意,确立了对天、对人的秩序。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提供法则,成为历代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普通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人际交往中和社会运行中执行这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拱手礼仪式,使每个人按既定的身体仪式行事,既可“敬天”“尊人”,同时也是“自敬”“自尊”。人若“敬天”,天则“爱人”,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人若“尊人”,施之以拱手礼仪,对方也会还礼,这便是“敬人”的同时巩固和彰显了自身的身份地位。《礼运》:“夫礼,先王以承天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社会成员若按照规范得当的礼仪相施,人们按照恰当得体的拱手礼相见,人人相敬,人人相亲,则国家的秩序自然就通畅井然了。
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共同传递着中国传统社会“敬天”“尊人”的思想,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摘编自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材料二
握手礼不科学者有四,繁而不周者有三。易传染疾病,多握之后易疲劳,握后常不能及时洗手,给健康带来隐患,明知有传染病却因害怕失礼而不得不握。此四者为不科学。十数人须一一握手颇费时间,数十人不能遍握而于无意中造成亲疏之别,群众场合只能握其代表。此三者为繁而不周。有此四不科学三不周,握手礼作为相见礼应当废除。
拱手礼可以全面避免上述“七累”,此为显明之理,不再具论。其实,拱手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如《礼记•曲礼上》“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而握手礼是近代的舶来品,既然存在诸多弊端,不如重行拱手礼。
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其一,避免了上举“七累”,已是于我民族功莫大焉。其二,当前疫情严重,需要全面防治,不但需要有医疗保障,有诸多净化环境的科学措施,还要有改礼惠民的人文措施。废“握”改“拱”,不费一钱一物,可谓“一举手之劳”,而风气所开,顿可“防患于未然”。其三,今后若有甲肝、乙肝或其他接触传染的病毒、细菌,至少不会因每日几十亿人次的相互握手而辗转传播,害我人民。其四,拱手礼作为传统礼节,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五,拱手礼颇有特点,潇洒自如,仪态端庄而礼意浓切,颇具中华文化的魅力,若能成为“国礼”,则为又一朵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礼花”。
(摘编自项纯文《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材料三
从握手礼进入中国成为流行的相见礼仪,已经上百年的时间。但在这百年之间,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另一方面,百年间中国的国力却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巨变,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的现代化模式正在由“输入型现代化转换为辐射型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去,旅游、学习、工作……中国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也需要来一个全新的重塑和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历史,也需要在新的全球化语境中得到更为深广的认知。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变革的窗口已经再一次出现,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节奏,可以预见,疫情将无差别地改变各国人们的固有思维、行为习惯。
推行拱手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根本的分歧不在于其是否要原封不动地照搬传统的形式,而在于如何以当代的需要,创造性地改造传统的形式,让它既有传承的印记,又更加契合时代气质,为大众所接受,为丰富、提升当下的生活品质而服务。
(摘编自张承良《握手礼还是拱手礼——疫情背景下相见礼节变革的文化审思》)
1. 下列对材料中“拱手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拱手礼最早的文化意义并没有“尊人”的思想内核,经拓展后有了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对社会秩序的协调等更多的社会价值。
B. 拱手礼的“礼”与“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行为体现和制度约束,“礼”与“仪”一表一里,共同传承着中国传统社会经典的礼仪文化。
C. 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便是在当前环境之下,可“不费一钱一物”,用“一举手之劳”“防患于未然”。
D. 拱手礼的回归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的回归,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有助于展现中国的国家形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仪”的层面,拱手礼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和仪表原则,这些仪式现象看似繁文缛节,却是“敬天”“尊人”这些精神内核的极好保障。
B. 日常拱手礼行礼时,应是双手合抱于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如果遇到凶事、丧事就反过来。
C. 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礼制一旦确定,就成为一定阶段社会运行之法,成为统治者为国治政之本,社会成员安身立命之道。
D. 国际通行的握手礼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并逐渐流行至今,但人们对握手礼的思考和争议没有中断过。
3. 下列关于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其中从《周礼•秋官•司仪》和《左传•隐公十一年》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尊卑有序,亲疏有别。
B. 材料一主要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论礼的,作者指出拱手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和谐的追求,是传统社会中的经典礼仪文化。
C. 材料二的论证语言颇具特点,文白夹杂;论证方法多样,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积极倡导以拱手礼代替握手礼。
D. 材料三从文化和现实两个角度论证了推行拱手礼的原因,指出了人们的固有思维和行为习惯都将会有改变的事实。
【答案】1. A2. C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礼’与‘仪’一表一里”张冠李戴,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拱手礼的‘仪’与‘礼’,一表一里”可知,应该是“仪”与“礼”一表一里。
C.“拱手礼的好处有五条”曲解文意,由材料二第三段原文“拱手礼的好处至少有五条”可知,是“至少”有五条;“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错误,原文以“其一、其二……”的次序列举,所列举的五条好处并无主次之分。
D.“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养”因果倒置,由材料三第一段“中国人正在走向富裕,中国人的文明素养不断得到整体性的提升,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广大中国人的整体性共识。……在此语境下,从文化意义来说,将相见礼仪予以革新,以拱手礼逐渐取代握手礼,则正逢其时”可知,中国人的文明素养得到整体性的提升是呼唤拱手礼回归的原因,而非结果。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通过程式化的仪式,确立秩序,就形成了典章制度,即礼制”曲解文意,由材料一第三段“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就有了典章制度,就成了礼制”可知,缺少“若在国家层面上将这些规范固定下来”这一前提。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材料一多处采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分析错误。引用论证如引用《周礼》《左传》中的话,但材料一中没有对比论证。
故选A。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