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汉纪》
- 资源简介:
约12400字。
文言文专题训练——《资治通鉴·汉纪》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成帝建始元年春,石显迁长信中太仆,秩中二千石。显既失储,离权,于是丞相、御史条奏显旧恶。及其党牢梁、陈顺皆免官,显与妻子徒归故郡,忧懑不食,道死。诸所交结以显为官者,皆废罢。少府五鹿充宗左迁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为雁门都尉。司隶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知显等颛权擅势,大作威福,为海内患害,不以时白奏行罚,而阿谀由从,附下周上,怀邪迷国,无大臣辅政之义,皆不道!衡、谭举奏显,不自陈不忠之罪,而反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于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称,失大臣体!”于是衡惭惧,免冠谢罪,上丞相、 侯印绶。天子以新即位,重伤大臣,乃左迁尊为高陵令。然群下多是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连乞骸骨让位。上辄以诏书慰抚,不许。夏四月,黄雾四塞,诏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谏大夫杨兴、博士驷胜等皆以为:“阴盛侵阳之气也。高祖之约,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为见异。”于是大将军凤惧,上书乞骸骨,辞职。上优诏不许。御史中丞东海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错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谴呵及细微,责义不量力。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夫人道不通则阴阳否隔,和气不通,未必不由此也!《诗》 云:‘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鄙语曰:‘苛政不亲,烦苦伤恩。’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电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上嘉纳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B.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C.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D.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及众庶/是故乡党阙于嘉宾之欢/九族忘其亲/亲之恩/饮食周急之厚弥/衰送往劳来之礼不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懑不食,道死”与“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字用法含义不同。
B.“先帝任用倾覆之徒”与“郯子之徒”(《师说》)两句中的“徒”字用法含义相同。
C.“非功臣不侯”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两句中的“侯”字用法含义不同。
D.“故天为见异”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用法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显在被调离中枢要职,担任长信中太仆之后,由于失去了靠山,而被丞相和御史劾奏,党羽被免官,一家被驱逐,以致忧郁愤懑而死。
B.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汉成帝出于刚刚即位的一些顾虑,并没有惩处被弹劾的人,反而把王尊贬为高陵县令。
C.丞相匡衡被弹劾后,内心不安,免冠谢罪,连年请求退休让位,虽然百官多认为王尊言之有理,但汉成帝总是下诏安抚慰留匡衡。
D.御史中丞薛宣上书说,当下巡查地方的刺史,行事随心所欲,过多地干预郡县施政,并搜求吏民过失,以致淳厚风俗衰落,百姓失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气尚凝,阴阳不和,殆吏多苛政。
(2)方刺史奏事时,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更始元年三月,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王莽遣司空王邑驰传,与司徒王寻发兵平定山东,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以备军吏,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诸将见寻、邑兵盛,皆反走,入昆阳,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刘秀曰:“今兵谷既少而外寇强大并力御之功庶可立如欲分散势无俱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