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鲁名校(潍坊一中、山东师大附中等)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2/12 12:58:3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6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60字。

  绝密★启用前
  齐鲁名校大联考
  2023届山东省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联合检测
  语  文
  本试卷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洗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屡仆而屡兴、愈挫而愈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千百年来锤炼的“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具有丰富内涵。其中,包含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包含了“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包含了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包含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
  中国是有着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政治、经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各民族共同铸就了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的历史。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语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在波澜#闹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用伟大胜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凭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力维护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纵览历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历史充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理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具有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需要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中的乾卦《象传》。《象传》是解释卦象立义的。天行:天道。健:运行不息。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无有止息,无有差错,君子当效法天道之健,以自强不息。与之相应,坤卦《象传》中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说。坤卦是地理形势的象征,“地势坤”即地势顺,君子应效法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易》的内容中包含古人的深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
  行为中也都有所体现。
  B.世界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逐渐变得强大,中国丧失了历史机遇,从而使中华民族遭受
  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C.中国人民历经艰苦的反抗斗争终于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面对侵
  略永不屈服的民族。
  D.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保卫和平、反抗侵略,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暴、自强不息
  的顽强意志和民族品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自强不息”的内涵,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社会发展层面上的体现。
  C.中国各民族既曾共同铸就了诸多盛世历史,也曾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不屈。
  D.“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意义丰富,清华大学的校训也与其相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B. 唐朝诤臣魏征的“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表现了反思“时艰”的深沉忧患意识。
  C.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气节。
  D.商鞍的“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表现了革故鼎新的变革精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材料一认为当今时代需要不断推动“自强不息”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阐述其理由。(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车(节选)
  李 樯
  父亲驾着他的马车再次消失在秋日清晨的迷雾中。
  父亲跨坐到车辕上,扬起他那杆称心如意的马鞭,“驾”,父亲轻喝一声,鞭鞘会发出一声还不至于把我们惊醒的脆响。父亲的去向只有两个方位,一个是西北,一个是东南。每年秋收后一切拾掇停当,到来年开春田野里的麦子开始吐穗期间,父亲都会消失一段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