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联考语文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30 21:52: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2 总计:1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43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第五次联考试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侧重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呐喊》作品集中收录的《孔乙己》《药》《明天川风波》《故乡》《社戏》等篇目,塑造了多位儿童形象,且始终将家庭作为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药》中的少年小栓的病亡原因不可排除家庭中父辈母辈的愚昧因素。尤其是《故乡》和《社戏》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叙事范式,更提供了家庭生活如何构成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的典范。《故乡》《社戏》中的小闻土、窗儿、水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因成长于重视人情物理的乡土中国农民家庭,与少爷“我”非但没有阶级隔阂,反而以自然之子的淳朴天性接纳了少爷“我”。但是,《呐喊》中的儿童毕竟成长于近现代之交的中国社会,他们成长的过程既是告别儿童自然天性的过程,也是重复他们父辈活法的过程——或如中年闰土一般变成“木偶人”,或如中年“我”一般变成漂泊者,进而形成“两端”——儿童的自然性与成人的社会性"相互对照"的故事结构。
  《呐喊》作品集之后,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鲁迅的“立人”观念处于矛盾的摇摆状态,鲁迅的儿童成长观念也同步地增加了晦暗的一面。《彷徨》作品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孤独者》等篇目中的儿童形象,不仅失去了《故乡》《社戏》中的符合儿童自然天性的家庭生活,而且呈现出成人的社会性。尤其,《彷徨》集中的《幸福的家庭》讲述了那些貌似接受了新文化影响的新式家庭生活如何与封建旧家庭一样令人窒息、如何以新手段压制儿童成长的复杂过程。《幸福的家庭》中的家庭看上去是一个年轻现代新家庭,但这个家庭中的小女孩儿非但没有享受到新型童年幸福,反而成了母亲的旧式"出气筒"。
  “五四”新文化落潮后,鲁迅的精神冲突在《野草》中厮杀得极为激烈,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野草》中的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上。当然,《野草》是写给鲁迅自己的,而不是专门写给儿童的,但《野草》中的少量散文诗仍然讲述了儿童成长的故事,且仍以“取其两端、相互对照”的故事模式进行讲述。《风筝》中的家庭叙事似乎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汹涌,倘若从家庭生活与儿童成长的关系进行解读,便会发现《风筝》中的家庭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发生装置,甚至令人“细思极恐”:在这个家庭中,“大哥”当家,“小兄弟”只能听大哥的。其结果是“大哥”先在无意识里压制了10岁内外的“小兄弟”的飞翔之梦,继而使得成年后的“小兄弟”在无意识里遗忘了童年的飞翔之梦。
  不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呈现出浙东水乡家庭生活的人情事理对儿童成长的温暖支撑。事实上,家庭生活作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是一个复杂的构成。鲁迅虽然批判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压迫性力量,但同时肯定了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的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例如《朝花夕拾》中的家庭生活对儿童成长就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不只是《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教育,还有《五猖会》中的“父亲”让“我”背书的蒙学教育,更有《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对“我”的民间文化教育、《狗•猫• 鼠》中的同情教育、《父亲的病》中的死亡教育等等。经由这些家庭教育,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成长得以呈现。
  (摘编自徐妍《家庭,作为鲁迅儿童成长叙事的发生装置》)
  材料二:
  在鲁迅的小说中,记忆中的"孩子"总是美好的,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在夏夜的月色下闪着迷人的光彩。这个美丽的故乡不仅有少年闰土这样的乡村小英雄,还有不失"孩子"的活泼和率真的双喜和阿发他们,有吕纬甫记忆中的“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的少女阿顺。在这些美好的“孩子”身上,鲁迅重点关注的是他们身上的善,是他们作为“孩子”的天性里的自由和纯真。他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中国的农民家庭重视人情物理,这是《故乡》和《社戏》等作品中儿童形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B.小说集《呐喊》《仿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其中都有与儿童成长有关的叙事。
  C.《风筝》中,因为在家中“大哥”当家,所以他破坏“小兄弟”的风筝,就是为了破坏他的飞翔之梦。
  D.少年闰土、双喜、阿发等孩子形象是鲁迅理想中的“人之子”,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的“真的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都提到《故乡》《社戏》中小闰土、双喜、阿发等儿童形象,他们都是作为论据出现的。
  B.《朝花夕拾》对家庭生活中的压迫性力量和多个面向的教育性力量,持既批判又肯定的态度。
  C.材料一主要依据鲁迅不同的思想发展阶段,和其文学作品的不同类型,来安排行文思路,阐述观点。D.鲁迅小说中的知识者们回乡寻找旧日的梦痕,感到现实中的故乡不再那么美好,于是只能再次离乡。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狂人日记》中,“妹子”五岁夭折的悲剧命运,是由家庭生活中的大哥所奉行的“家族制度和礼教制度”所操纵的。
  B.鲁迅《肥皂》中的少年学程尽管上了新学堂,可在家中他还不能独立,其言行仍被伪道学家的父亲四铭所规训。
  C.鲁迅《颓败线的颤动》借助梦境表现儿童长大后并未以爱和抚慰的方式报答母亲,反而以仇恨和厌弃的方式来"反哺"年老的母亲。
  D.鲁迅《祝福》中的“我”只是鲁镇上无所作为的匆匆过客,不能回答关于灵魂问题,明知鲁镇落后却又无力改变现状。
  4.同是评论鲁迅作品,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答:
  5.材料二中,鲁迅小说中的“孩子”形象有哪两类?分别有什么意义?(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拉 网 号 子
  张  炜
  当年最难忘的娱乐,要算是学校宣传队的表演了,这在我们当时看来艺术性极高,甚至是精美绝伦。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新来的女教师,是她参加进来的缘故。女教师不仅会跳会唱,还会自创节目。她先是从海边渔民生活中取材作歌,然后又从全校挑选出最有潜质的少男少女,细细排练起来。我们学校宣传队在女教师的带领下,简直无所不能。他们独创的"鱼鼓歌"和"拉网号子",在各种汇演中不断拿到奖牌,声名远播。有时他们还可以凭这样的招牌节目,代表整个园艺场、乡镇和矿区,到附近的部队去做拥军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