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普通高中2022年秋学期高三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1440字。
江阴市普通高中2022年秋学期高三阶段测试卷
语文 2023.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任何一种类型的文明均与特定的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种族、环境、时代以及各种文化传统均参与了文明的漫长积累。相对于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民族文化内部始终存在新陈代谢机制;但是,当众多民族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时,民族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的通约原则。宽阔的世界舞台上, 每一种类型的文明都有赢得尊重的资格。
现代历史逐渐开启了每一个民族的大门——世界连为一体之时,恰恰是各种类型文明彼此交流之日。各个民族文化的取长补短恰逢其会。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场合,世界范围的文明交流并未伴随温情脉脉的气氛顺利展开。市场的开拓与占领成为打破民族边界的首要动力时,利益的交换乃至利益争夺不可避免地介入甚至支配文明交流,从而带来多方面的紧张关系。过往的历史并未提供多少乐观的例子。
恰恰在考察多种现代性的时候可以发现,西方一些国家的现代性是与帝国霸权和殖民历史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社会关系表明,利益的衡量成为一切衡量的核心,利益产生的严重冲突往往充当了战争的导火索。当坚船利炮成为对话的语言时,当丛林法则形象地演绎“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时,文明的交流可悲地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甚至构成一个反讽。相对于互惠互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种历史状况格外刺眼。
至少在目前,传统的国际关系、经贸体系或者文化交流网络均无法提供“人类”全面合作的稳固基础。从古老的宗教到近现代的阶级、民族、国家,各种重磅的概念无不存在明显的双重性质:这些概念既可以成为某些社会共同体认同的基石,也可以成为拒绝乃至排斥另一些社会共同体的藩篱。与此同时,诸如身份、族群、性别等另一些概念继续涌入。围绕两批概念形成的论述汗牛充栋,这恰恰证明两批概念涉及的问题均未过时。这些问题既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也是这个历史主题将要超越的内容。“人类” 作为一个整体——如果这种状况意味着新的机遇,那么,必须同时意识到新的要求。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看法,只有当社会财富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 条件”,这时的利益冲突才会消弭于无形。然而,尽管这种社会条件尚未形成,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仍然可 以划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平台。这个区域可以相当程度地摆脱斤斤计较的利益交换乃至尖锐的利益冲突, 例如“文学共同体”对于各个民族文学的审美式兼容。审美既青睐个性的差异,同时又构造广泛的共鸣区 域。梅花之美并不排斥菊花,犹如国画之美并不拒绝油画。组建审美家族时,不同的面容闪烁出相互理解 的表情。诗与戏剧可以共存,音乐与雕塑并行不悖。各个民族文学的迥异风格亦作如是观。这也是中国作 家之所以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理由。中国审美旨趣、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恰恰是“文学共同体”之 中最令人敬重的。
“文学共同体”的构造表明,文学的各种个性构成了非对抗性差异。审美不再负有开疆拓土、产品竞争和创造利润的职责,个性的非对抗性差异将摆脱利益的纠缠而成为相互补充甚至相互激赏的对象。审美的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巨大快乐不再是维持生存的额外负担,而是自由天性的发挥;这时的每一种个性将获得广阔的空间而不再屈从于利益的衡量。这也是“和而不同”的一种生动诠释。揭示“文学共同体”审美式兼容背后的依据,力图以隐喻的方式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历史愿景令人向往的美好性质。虽然各种条件尚未完全具备,但是,如同“文学共同体”,某些领域的合作已经存在巨大的成功希望。
(摘编自南帆《以文学这门“世界语言”沟通心灵——文学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不仅研究语言文字的艺术表征,也表达中国文化的内在属性。有鉴于西方作家对中国的种种表述常基于自身社会话语中所谓的“自传性”,因此文学研究更要全面综合, 注重与其他学科如经济、政治、历史、宗教、城市学、国际关系和科学的交叉研究。虽然文化无边界,但各国文化所固有的主观性都是独特的。中国文学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一种特殊体验,它包括一个人如何看待人类、对象、意识和自然并与之互动,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带来了一种以不同方式形成生命的存在的交替体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国家为了在文明交流中获得优势,往往会主动打破民族之间的边界,与相关的国家进行利益的交换乃至争夺。
B.就目前而言,传统的国际关系、经贸体系或者文化交流网络已经完全不能为人类实现全面协作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C.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文学研究要关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同时也要尊重每一个国家文化的独立性。
D.中国文学包含各个领域的成果,要强化中国文学的阐释力,就是要突出创作主体的地位,描写要紧密地关注社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宗教、阶级、民族、国家等概念具备双重性质,可形成共识,制造障碍,故要赋予族群、身份新的使命。
B.审美具有差异性和共性,不同的艺术样式能够并行不悖,这为中国作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基础。
C.文学个性的非对抗性差异会脱离利益的纷扰,成为彼此渗透、激赏的对象,审美创造性使个性获得空间。
D.增强地方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先进性,要将中国文学融入当代社会发展中,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下列论据不能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冯至的《十四行诗集》与西方格律 B. 曹禺的《雷雨》剧作与三一律
C.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 D. 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与农书
4.两则材料都讨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特点、新要求,请分别概括其内容要点。(4 分)
5.某市正在申报“世界文学之都”,申报组委会拟召开作家座谈会助力申报工作,座谈会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文学何为”,意在引导本市作家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请结合材料,代组委会会长撰写发言提纲。(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
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 20 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他写道: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一支长长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