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2(3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2(3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袁良才小说.docx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张港小说.docx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郑俊甫小说.docx
小说专题训练----张港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碑匠崖
张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砬子?”
“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咋叫的碑匠崖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糟子啥的。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佐,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
小说专题训练----郑俊甫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弓 长 张
郑俊甫
卤水点豆腐———物降一物,这话就是说张长水的。
张长水是西街村的支书,也是我驻村认识的第一个人。乡干事老刘介绍张长水时,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他点不了的豆腐,没有他降不住的人,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儿。”
说这话时,张长水并不在我跟前,可以肯定,老刘没有拍马屁的嫌疑。
等见到张长水时,多少有些让人失望。干干瘦瘦的一个老头儿,脸上枯树皮似的,沟壑纵横。
头发凌乱,像是从来没有梳理过,一双眼睛倒是挺有神,盯着你看的时候,真像聚焦的相机镜头。
“我叫张长水,叫我老张就行,弓长张的张。”张长水握着我的手,这么介绍自己。
为什么强调自己的姓是“弓长张的张”?认识久了,才知道,张长水对他的姓氏特别自豪,他信奉的一句话是“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在那之后,我断断续续听到了一些关于张长水的传奇。传奇也说不上,算是逸事吧。据说有一回,村里调整土地。调整土地这事儿,一般的村干部都头疼——几百户人家,上千亩土地,谁都想要好的、离村子近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可十指伸出来、有长有短,哪会是加加减减平均一下那么简单?西街的调地小组就被一片位于铁路西的偏僻地块给绊住了。谁都不要,多给两分也不要——离村子远不说,地也薄,收的庄稼总比其他地块少两成。
原本是打算抓阄的,虽然办法原始了些,但相对公平。自己的手气自己认,怪几个刺儿头一起哄,风向突变,大部分人都不同意抓了,扯着脖子直喊“要公平”。至于怎样的办法,谁也没主意。事情僵持不下,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了支书张长水身上。张长水倒不急,两只眼睛盯着黑乎乎的人头,静坐了片刻,一拍桌子,站起来说:“从村干部开始,先分那块地,干部分完党员上。什么时候把那块地分光了,再分别的地!”据说当时,张长水让人把党旗竖在分地现场,先给自己分,然后盯着党员一个个上。
“活像是临阵炸碉堡,那叫一个霸气!”讲这故事的人赞叹不已。
可是,分地的问题解决了,分到赖地的家庭就愿意吗?毕
……
小说专题训练----袁良才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卜白
袁良才
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这样的超级大腕。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但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穿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琇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
在报社,他专司划版、校对,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须臾立就:或杂谈,或逸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妙趣横生,无不是锦绣文章。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包,涉笔成趣。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
别小看了补白,实则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马校长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派兵砸了报馆。
怪才必有怪癖。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有好事者悄悄做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瓶热水,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很少如厕,你说怪也不怪?
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划版、校对、补白的微贱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乐此不疲。
一天,主笔大人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卜白竟爽快地应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