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皖豫2022-2023学年(上)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2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28 9:48:1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8960字,答案扫描。

  2022-2023学年(上)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材料一:
  与富裕型民生不同,共同富裕型民生是对富裕型民生的扬弃,是富裕型民生发展的高级阶段,它表明富裕成为社会成员的主要状态,富裕型民生构成这个社会的基本类型及主要样式,整个社会实现了普遍繁荣与普遍富裕。我们之所以把民生建设目标确定为建设共同富裕型民生,就在于共同富裕型民生契合中国古已有之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
  第一,同心圆结构的社会要求。费孝通先生将中国社会关系结构比喻成“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在家庭层面以己为中心,在社会层面以自家为中心,处于核心、中心位置的带动周边,然后一层一层向外扩散,从而将整个社会凝结成一个熟人关系网络。人们注重情感、强调均等,维持亲缘、地缘关系,有助于建立起一种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民生制度。这种民生局面成为共同富裕型民生的朴素方式和初步表达,整个社会崇尚孝老抚幼爱亲,推崇由己及人,关爱其他社会成员,最终实现美美与共,从而为共同富裕型民生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社会规制。以群为本的整体主义与以己为本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成为中西方文化价值、社会观念差异的具体表现。西方社会坚持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哈耶克认为,社会只是作为个体与之形成交互的环境,不会成为个人发展或是整个国家发展的目标考量。而中国从荀子开始就倡导“人不能无群”,主张人异于其他任何物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合群性与能群性,将个体归于家庭、家族乃至民族国家,“群”“民”“众”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单位与分析对象。这种整体主义方法论成为今天国家始终在民生建设中主动作为,政府致力于帮扶弱势群体,形成共同富裕型民生的方法论依据。
  第三,社会治理目标的内在张力。千百年来,中国社会恪守“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治理理念与信条,“善政”成了民生治理的理想性目标,“养民”“富民”构成善政的必要前提。古人始终强调“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从结构体系上看,传统中国社会所遵循的“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依伦理”治理结构及其所形成的治理体系有助于建立人与人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社会互助体系以及民生保障体系,这就为共同富裕型民生的建设提供了社会伦理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支持。
  (摘编自高和荣《共同富裕型民生建设的历史基础》)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与“中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的人口规模、共同富裕等,无不与国富民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国富民强,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全体国民的劳动创造。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以提高生产力为手段,以实现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完成了实现全民小康的预期目标。全民小康是国富民强的重要一步,这个阶段的共同富裕依赖的是物质资料丰富带来的富裕。接下来这个阶段的国富民强,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国富民强,应该是全国人民“共同智富”的结果。
  “共同智富”是知识经济的结果。知识经济意味着掌握知识的人将静态的、通用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同富裕型民生是对富裕型民生的扬弃和发展,在这一阶段,人民同步富裕,社会普遍繁荣。
  B.荀子最早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将“群”“民”“众”作为社会运行的基本单位来进行分析。
  C.传统中国社会遵循“皇权不下县……自治依伦理”的治理结构,其所形成的治理体系有助于今天建立民生保障体系。
  D.全民小康之后更高阶段的国富民强只能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智富”来完成,不再依赖物质资料的丰富。
  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而形成的孝老抚幼爱亲的社会风尚,成为共同富裕型民生建设的重要条件。
  B.西方崇尚以己为本,中国强调以群为本,这一差异成为我国今天共同富裕型民生建设的重要依据。
  C.“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由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高智慧含量的知识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
  D.若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尊重人才,国家应当制定政策来吸纳优秀人才,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3.下列对材料中的论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对于中国社会关系结构的比喻——说明中国社会为建立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民生制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哈耶克关于社会与个体关系的论述——引出后文对中国文化中整体主义方法论的阐述,并与之形成对比关系。
  C.《礼记》中关于治国、齐家、修身关系的论述——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以“养民”“富民”为善政前提的治理理念。
  D.托夫勒《力量转移》的例子——从经济学角度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著名论断作出具体阐述。
  4.请充分理解材料二的内容,给“共同智富”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都是“共同富裕”,侧重点又有明显不同,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妈妈
  王愿坚
  我们司的冯司长是个女同志,五十一岁了。她一直体贴入微地关心着我们,好像我们是她亲生亲养的一群孩子。
  但有时却让我们感到奇怪:每天上班时,秘书给她送来公函、文件,她总是照例翻检一遍,然后问一句:“没有?”秘书点点头,她就轻轻地叹口气,脸上蒙上一层失望的、凄然的神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个闷在心里的疑团终于解开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