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1/28 8:02:0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2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610字。

  新乡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
  孔子及其早期儒家建构了“六经”的经典体系,又开创了“六经以外立说”的子学体系。经过宋儒的经典重建,原始儒家文献的“六经”与儒家诸子演变为“六经”与“四书”两个经典体系。“六经”之礼与“四书”之仁的结构形成了一种联系密切、多重效应的互补关系。“礼”与“仁”之间通过思想文化的多重互补,推动了儒教文明的历史建构,也强化了儒家文化的恒常生命。
  “礼”与“仁”的互补体现为国家典章制度与个体思想道德的结合。儒学思想体系庞大,但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政治层面的典章制度,一个是个体存在层面的精神人格。对儒学而言,关于国家政治的典章制度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在这些典章制度的制定、推广、执行过程中,离不开社会各个个体的接受、认同、实践,必然会进入到个体存在与精神人格层面。从理论意义上讲,这种“礼”与“仁”的互补使得儒家的政治学说与道德学说打通并连接为一体,使儒学更充分地发挥其文化功能。从实践意义上讲,“礼”与“仁”的互补使得国家政治层面的典章制度、礼乐文明,能够与个体日用常行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将治国平天下的宏伟事业开拓与正心诚意的个体安身立命结合为一体。这样,儒学可以成为一种既广大又精微的全方位文明体系。
  “礼”与“仁”的互补实现了宗教信仰与人文理性的融通。“礼”源于“事神致福”的宗教巫术。西周将崇奉天神上帝的巫术宗教演化为礼乐文化的典章制度之后,仍然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神上帝的信仰受到怀疑,与宗教神灵相关的礼乐制度受到严重的冲击。孔子及其早期儒家学者既是三代礼乐文明的继承者,同时是三代礼乐文明的开拓者。孔子及其早期儒家以“仁”释“礼”,故而将礼的宗教信仰与仁的人文理性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整理三代王室文献而成经典,另一方面通过诠释“六经”和自由讲学,倡导仁义道德的人文理性。这样,作为“六经”核心的“礼”对人的各种社会行为的规范要求,均不是来自精神压迫、政治强制,而是依据于孔子所确立的“仁”,依据于人性以及与人性相关的情感、理性、意志。孔子反复追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他显然认为,只有发自人的人文理性、内在情感的礼仪准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合理的。孔子将这种人的人文理性、内在情感称之为“仁”,“仁”就成了“礼”的人本基础,使得“礼”具有了价值的合理性的依据。“礼”与“仁”的互补最终形成了儒家的人文信仰。
  由于儒家“六经”之文与诸子之学存在明显的差别,礼学与仁学也存在明显的紧张,这最终导致后世儒学的思想纷争与学派分歧,并在两千多年儒学演变发展过程中引发儒家学者的内部分化、儒家学派的学术争辩。“礼”与“仁”之间的一系列的紧张和分歧,构成儒学演变发展的内在原因。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然在引起儒学学界的讨论和争辩。
  (摘编自朱汉民《“六经”与“四书”的思想互补与内在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儒始创了“六经”与“四书”两个经典体系,体现了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B.若要发挥儒学的文化功能,就必须将儒家的政治学说与道德学说打通并连为一体。
  C.早期儒家以“仁”释“礼”,发展了三代的礼乐文明,最终形成儒家的人文信仰。
  D.礼学与仁学之间的紧张关系引发儒家学者内部分化,这是儒学思想体系的一大缺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阐述了“礼”与“仁”互补的重要意义。
  B.围绕“六经”与“四书”之间的思想联系,文章侧重道理分析,理论色彩浓厚。
  C.第二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礼”“仁”互补对儒学文明体系建立的意义。
  D.第三段引《论语•阳货》中的话,意在证明“仁”为“礼”之基础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经”与“四书”精神内核的多重互补,对儒家文化的稳定持久具有促进作用。
  B.儒学思想体系分为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儒家认为个体层面的精神人格更重要。
  C.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严重冲击,这与早期的“礼”具有宗教思想有关。
  D.孔子确立的“仁”,有助于消解“礼”在规范人行为时的精神压迫、政治强制色彩。
  (二)实用类文本(本题共4小题,15分)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2年5月所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延安讲话》)和习近平在2014年10月所作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北京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文艺性质和意义的理解认知。任何国家的文艺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两个“讲话”给予了妥当的理论处理,二者虽然所处的社会语境有很大不同,但其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民本位下的民族文化立场。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