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导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7950字。
《春江花月夜》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他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另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但他诗名极高,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锦绣的江山,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此诗被认为“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三、写作背景:
他官职卑微,仅做到兖州兵曹的官职;张若虚虽然职位不高,职场失意,但他情场得意。据说太平公主曾延请张若虚给她的两个女儿武艳和武丽当私塾先生,当时张若虚五十多岁了,但他慈眉善目.憨态可掬,举止矫健,飘飘欲仙,眉宇间透露出一股灼人的灵气,谈吐中包含丰富的学识和机趣,令人折服。武艳大概16岁左右,倾服于张老先生的博学与才气,爱上张老先生了,于是两个人来了段荡气回肠的师生恋。后来,太平公主要把武艳许配给崔涤,武艳向张老先生诉苦,张若虚决定离开武艳,结束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但在离开之前,两个人就偷吃禁果了。第二天张若虚卷铺盖逃走。等到武艳新婚过后,崔涤来向太平公主告状,说武艳已经不是一个女孩子了,太平公主准备找张若虚算账时,张若虚早已溜到扬州躲起来了。《春江花月夜》据说就是张若虚在离开武艳之前写给武艳的情书。
四、层次结构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1—8句)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美 表现了作者见到江天月夜美景的惊喜之情。
月下之思
(9—16)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美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作者在感受美景的同时,沉浸在似水年华的体认中,情不自禁地由江天月色引发对人生的思索,由时空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表现一种深沉而寥廓的宇宙意识;苍天不老,然生命短暂,感叹人生易老、感叹人生苦短。
月下之情
(17—36)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美 “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表达其有家难归的无奈
五、鉴赏
有人说,夜深人静时读《春江花月夜》,便感觉尘世的喧嚣、生活的劳累远我而去,一种宁静、一种温馨,便如柔柔春水浸润着心田。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