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约9410字。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为了解和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班级开展了“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身边的文化遗产图文展板”的设计和布展工作。
1. 下面是展板“前言”部分的文字稿,同学们已经将其录制成音频,计划在展出时同时播放,其中加点字的读音、横线处填写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推动文化遗产(融、溶) 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起到了(震、振) 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A. 承载zài 氛围fèn 融 震
B. 承载zài 氛围fēn 融 振
C. 承载zǎi 氛围fēn 溶 振
D. 承载zǎi 氛围fèn 溶 震
2. 在第一块展板上,同学们推介的是圆明园。下面这段文字在词语和标点的使用方面存在疑惑,请你做出选择。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一座清代皇家园林遗址。它历经五朝皇帝100多年的扩建与修缮。在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圆明园 了历代的稀世文物和史书典籍, 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其蕴含了古代建筑与园林的建造技艺、装饰工艺和文明习俗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圆明园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 ,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 。它时刻都在向我们敲响警钟【乙】勿忘屈辱,吾辈自强!
(1)结合文段意思,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珍藏 汇集 代表 见证
B.汇集 珍藏 代表 见证
C.珍藏 汇集 见证 代表
D.汇集 珍藏 见证 代表
(2)在【甲】 【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分号 【乙】逗号
B. 【甲】分号 【乙】冒号
C. 【甲】逗号 【乙】逗号
D. 【甲】逗号 【忆】冒号
3. 在第二块展板上,同学们以图文的形式介绍了明十三陵。请你帮助其在修辞使用和书法选用方面作出判断。
明十三陵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力地烘托了陵寝肃穆庄严的气氛。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说,成功的建筑设计,必须在建筑的群体空间组合上,以及建筑的布局上,富有音韵的舒展跌宕之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就是这样成功的范例。明十三陵周围那幽美的自然景观也是陵园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园林建筑中所讲究的“因借”效果,在陵墓建筑中得到了最佳彰显。“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概括的那样:“ 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中两处画线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处语句,把建筑夸张成凝固的音乐,完美地体现出明十三陵陵筑庄严肃穆的特点。
B.第一处语句,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十三陵建筑舒展跌宕的特点。
C.第二处语句,引用李约瑟 话,有力地说明了明十三陵陵葛建筑布局注重“因借”效果。
D.文段中两处语句修辞的使用,都是为了突出明十三陵建筑布局上所取得的成就。
(2)展板上同时展出了十三陵门户大红门前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请你从书体的角度对标志牌上面的“明十三陵”四个字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