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 资源简介:
约3005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3.(16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曾提出著名的特修斯悖论:航行在地中海上的特修斯之船通过不断更换船体构件来保证其持续航行。由于每个构件的寿命有限,最终船体所有的原构件必然被全部换掉。那么,这艘船是否仍然是特修斯之船?如果不是,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不再是原先的船?许多哲学家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即使船的构成材料发生了变化,但其设计和形式未改变,因此它还是原来的特修斯之船。17世纪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提出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②在哲学上,特修斯悖论常被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用以探讨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同于其所有组成部件之和。有观点认为,所谓的“特修斯之船”并不是指某个构件或某种状态,而是将特修斯之船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态,以及人们对特修斯之船的特殊记忆。因此,这艘船的构件是否被替换已不再重要,人们意识中的这艘船还是他们所认知的那艘船,无论其构件如何被更换,人们在描述它时依旧会称作“特修斯之船”。而用被替换下的旧船板和部件重新组装的船,虽然还保留了原先的结构,但它应被视为另一艘船。
③悖论中的特修斯之船与文物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由某个特定时代的一定人群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等需要,运用所能得到的材料和掌握的技术制造出来的。但文物与特修斯之船也有不同之处。特修斯之船作为一艘航行、载货的船只,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价值都在于其使用价值,只要还能航行,它就依然具有存在价值。而文物则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大多已丧失了其原本的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比,更为重要的是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这些价值通常体现在文物的制作材料、工艺,以及使用痕迹的真实性和由这些真实性构成的完整性上。
材料二:
①船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只要满足制造或者使用者的要求,任何同类的产品都有相同的使用价值。故对于使用者来说,器物的身份辨识并不成问题。而“特修斯之船”的要害之处在于,它并非任何一条同类的船,它是有历史的。
②当然,强调物的变化或历史性,也可能被当作否认其存在同一性的论据。在否定者看来,质料与形式都无法作为同一性的判别标准。针对这种观点
(1)下面哪句话与材料二第②段提到的“否定者”观点最接近?
A.一切确定的皆可以否定
B.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D.万物的始基不是可感的具体物
(2)若为材料二第④段找一个例证,以下哪个实例最合适?
A.北京市政府规划修建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
B.湖南常德、湖北恩施、贵州正安、重庆酉阳等许多地方都有“桃花源”景区。
C.岳阳楼建成后曾多次毁于天灾人祸,现存岳阳楼为清代重建,后经多次整修。
D.由中美双方推动的“中国民居”项目在美国南部按原样复建了一座云南民居。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古希腊人用特修斯之船上的老部件建造了一艘新船。
B.善于航海的古希腊人有以国王名字命名船只的传统。
C.对特修斯之船悖论的探讨只是哲学领域的思想实验。
D.形式不变是判断特修斯之船“同一性”的必要条件。
(4)两则材料在“特修斯之船”与“文物”的关系上存在认识的差异,请加以分析。
(5)把文物残片加以拼接,复原出的文物是否可看作是原来的文物?请结合两则材料,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并简述理由。
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第3—7 题。(16分)
【材料一】
①我们知道,小说叙事是以语言为载体并在时间之流中完成的。因此,我们对小说的接受只能是在时间之流中的阅读,而对小说的视觉观看或凝视绝无可能。因为,在本质上,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叙事所呈现的形象本身并非是一种视觉形象,并不能直接呈现于人的视觉,因此不能形成观看或凝视的行为。
②当我们阅读《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时,要通过我们的眼睛,但这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