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荆州市某校教学阶段测试精选题高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20600字。
2022-2023学年湖北荆州市某校教学阶段测试精选题(高三)
副标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I卷(非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中国叙事有一个基本原理: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中间存在某种互相维系、互相融合的东西,这就是中国“致中和”的审美追求和哲学境界。作为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支柱,“致中和”体现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整体性,一是动力性。
中国古代叙事思想极为重视结构的整体性。金圣叹就十分注重叙事的内在结构,将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略其形迹,伸其神理。”这是一种在欣赏和诠释作品中着眼微观、指向宏观的分析方法。他评注《水浒传》时说:“盖此书七十回,数十万言,可谓多矣,而举其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正是由于金圣叹对叙事结构的洞明和把握,他才从凝固的文字中,始终看到动态的潜在的结构穿插交互,为叙事成分的组合和连接起到或隐或显的作用,并称之“草蛇灰线”,“骤看之,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
过去讲到“结构”是静态的描述,是文本最后形成的模式,而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第一次揭示了“结构动词性”,“结构是沟通写作行为和目标之间的模样和体制”。事实上,写作的第一笔就要考虑到结构,写作的最后一笔也追求结构的完成。这“第一笔”更多的是叙事思维中的东西,而“最后一笔”则几乎是文本的叙事模式。从叙事思维到叙事模式之间的互动关系,实际上乃是寻找结构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态,体现出结构的动力性特点。
把结构视为“生命形式”,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动力性,是“致中和”这一传统思维方式的直接表现。恰如杨义先生提炼古代文论的术语所进行的现代解释:“读中国叙事作品是不能忽视以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思维方式,是不能忽视哲理性结构和技巧性结构相互呼应的双重构成的。不然,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解读清楚其深层的文化密码。”例如《三国演义》的结构之道,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三国鼎立和演进,直至归晋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结构之技是以蜀汉为中心,特别是以诸葛亮出山到命归五丈原为叙事焦点,展开故事,而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的叙事方式。
人们形象地将《三国演义》比作块状结构,就像人们将《水浒传》比作链状结构,将《红楼梦》比作网状结构,虽然比喻有时是蹩脚的,但它说明一个道理,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并表现出了独特的叙事形态。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最为常见的表现是潜隐结构与显层结构,这同西方叙事学讲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在叙事形态上有相通或相近的一面,但西方叙事学纯形式研究缺少中国叙事学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深刻底蕴。而我们的结构之道本身就蕴含着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性的把握和认知。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叙事学创建述略——兼评杨义<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从明初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诞生,到最高峰《红楼梦》问世,章回体一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唯一的文体形式。这与其本身的叙事优势有关。例如它有很强的自由度,作者可以在作品中自由地出入,纵横捭阖,毫无拘束,它可以用“话说”、“却说”等套语随时转换情节线索,显得条理分明。故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每部经典作品都描写了几百个人物,而丝毫没有凌乱的感觉。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观性太强,易使作品单纯成为情节的工具,形成一种非常固定的叙事模式,缺乏形式上的变化,很不利于小说的发展。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中和”是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支柱,影响着中国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助于我们提升对中国叙事思想的认识。
B. 金圣叹将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主张在赏析文学作品时,抛弃外在的形式,注重精神与事理的分析。
C.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描写几百个人物却没有凌乱的感觉,得益于叙事自由、能够随时转换情节线索等叙事优势。
D. “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等套语,使中国古典小说首尾相连,脉络分明,但也消减了结构的重要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圣叹说《水浒传》七十回“神理”“正如《论语》之一节两节”,意在说明《水浒传》与《论语》在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
B. 西方叙事学缺少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的深刻底蕴,由此可知,西方叙事作品缺乏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性的把握和认知。
C. 西方古典长篇小说虽然诞生较晚,但其叙事结构一直处在不断变化更新之中,这主要是受西方民族意识和哲学观念影响。
D. 文艺复兴以来,作家们创造出新的结构模式,这一现象证明了多种哲学思潮能够促进思维方式变革,进而影响文学创造。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草蛇灰线”叙述技巧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第五回的《红楼梦曲》与金陵十二钗簿册,对人物命运进行了暗示,读者在几十回章节后可以找到它的真实的结果。
B. 《水浒传》中,武松离开柴进庄上,至阳谷县景阳冈,“一路将哨棒出色描写”,以表现武松无时无刻不携带哨棒以为防身之用。
C. 《三国演义》中,刘备因关羽遇害,欲亲统大军伐吴,他向青城山隐士李意求谶。李意画兵器40余张皆撕毁,又写一“白”字留下。
D. 《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终时,看着两根灯草,伸出两个手指,不肯咽气,他的妻子领会他的意思,熄灭一根灯草后,他才死去。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中国叙事作品“以结构之道贯穿结构之技”,请从《水浒传》《红楼梦》中任选一部作品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差半车麦秸
姚雪垠
“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
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