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9
- 资源简介:
约2390字。
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力”的内涵与精神
教材分析
这首诗出自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首诗,本单元的主题是“青春”,前一首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风格都非常雄壮昂扬。而改编之前的人教版的前一首是戴望舒的《雨巷》,后一篇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风格偏柔美婉约,由此可见,我们的编者想要读者感受到青春的阳刚之美。
就《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一课来说,它是一首“力”的赞歌,既是五四青年们的生命力、战斗力,也是 一个国家在觉醒之后的产生的爆发力与创造力,解读的时候引导学生把个人置身于特殊时代下的大背景之中,感受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关系。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刚步入高一,而且因为视力障碍,生活体 验比较单一,知识面也比较狭窄,新编教材的诗歌都篇幅较长,阅读会有困难,有些篇目比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如果不结合背景,理解起来也会有困难。所以讲解的时候结合五四 运动的时代背景,用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 和五四运动 中那种轰轰烈烈的战斗力和爆发力, 真切感受到作者对革命未来充满乐观的憧憬。
另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初期新诗的代表,形式自由,情感比较直白,口号式的呼喊比较多,这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让这种喷薄的热情入脑入心,让学生了解社会背景就比较重要,在我们民族的尊严甚至生存都受到了挑战的时候,就需要这种强有力的呼喊,去唤醒,去凝聚,去战斗。
综上,本次片段教学的重点,一是把“力”这个抽象概念化为具体,二是探究" 力'的来源,永不磨灭的爱国精神决定我们民族有改天换地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教学目标
1、以文为本:感知全诗内容,感受诗歌昂扬热烈的风格。
2、以读为本:深入研读文本,自主品析”力“的内涵。
3、以人为本:感受五四精神伟力,强化责任意识爱国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力”的内涵,强化责任意识和爱国信念。
教学过程
一、 导读知人:
1.导入:
文治者必有武备,意思是一个国家在进行外交活动时,必须统筹好武装力量,到了近代,毛主席又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由此可见“力”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首“力的赞歌”。(设计意图:引出课题解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