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77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大大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世纪中期。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人们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它只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著有很大不同。
B. 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使口述历史于20世纪中期复兴的原因之一。
C.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而不能留下文字资料,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员做口头调查。
D.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B. 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
C. 在访谈节目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有时也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D. 访谈者的业务能力是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的关键的一环。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B. 胡适曾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娃娃。”
C.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D. 胡也频说:“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4. 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口述历史的多元性作用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 假设你是复兴中学校刊的记者,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号召,一个星期后要采访亲历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它只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错误。由原文“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可知,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不是只有普通人。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痴人戴进
胡烟
明朝工匠戴进在偶然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惊呆了。刹那间,愤怒的情绪、绝望的情绪,夹杂着悔恨、不解、委屈,扭结在一起,像夏日的狂风骤雨般径直朝头顶砸来,进而觉得脚跟不稳。之所以会有这样地动山摇的反应,缘于对一项技艺的痴迷。
作为银匠,戴进的手艺是远近闻名的。人物、虫鱼、花鸟、钗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