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8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1/24 20:44:02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970字。

  《红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闻一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与报国志向。
  2.阅读诗歌内容,理解红烛的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理解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红烛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925 年夏,一位青年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他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 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他就是闻一多先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红烛》,感受青年闻一多的心路历程。
  二、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 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5 年 3 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将《澳门》《香港》《台湾》等七处“失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小孩子,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七子之歌》。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提出著名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三美创作原则。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三、标题解读
  “红烛”,即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形象小、光芒弱,诗人却将崇高的爱国主题交由它来完成,可见,诗人“不仅在‘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而且在‘细微的琐屑的事物里发现了诗’”。这首诗就是以歌咏红烛这一事物,托物言志,来表达自我的情感体会的。
  四、内容研读
  【研讨1】青年人总是在困惑中前行,时年24岁的闻一多,也同样带着很多疑惑。这首《红烛》便充分展现了这一点,请思考诗中写到了几次疑问?问了什么?
  明确: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研讨2】人的成长便是在解答疑惑中完成的,请大家思考:这几问都做出了回答了吗?
  明确: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中含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审视→犹疑→坚定三个阶段,诗人通过这种独到的方式,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