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4190字。
第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知人论世。
2. 了解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明确诗歌意境,学习象征手法。
3. 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
【自学指导】
1、昌耀(1936— 2000),原名王昌耀,1950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其代表作有《慈航》《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哈拉库图》等。
新边塞诗派
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绿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不断壮大的结果。新边塞诗派的诗歌作品以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为主,其代表人物是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现代诗人。
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
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
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在异常艰苦的岁月里,诗人仍能执笔抒怀。写诗,已成为诗人冷寂孤独的荒原生活中唯一的慰藉。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