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3
- 资源简介:
约6620字。
《白杨礼赞》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白杨树的“不平凡”。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圈点勾画法,讨论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梳理文章线索,区别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理解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文本分析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美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上学期已学过《爱莲说》《陋室铭》,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的手法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大家看看这首诗写了一种什么植物?对,就是白杨树。大家看他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白的那样朴素;绿,绿的那样富有生机,催人奋进。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第一次看到白杨树时,就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
明确“礼赞”的意思:就是用崇敬的心情来赞美。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文体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抽考字词:请一个同学诵读以下字词
1.字词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