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入京使》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5300字。 《逢入京使》参赛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学情分析:
班里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赏析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以及理解。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段落,诗词,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在读古诗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对本课《逢入京使》的内容容易把握,但对其平淡中见真挚的语言特色不易体会,可以从诗的分析入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佳句,背诵诗词,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的诵读,品味把握诗词内容,意境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类推学习体会边塞诗。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并拓展.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材料,制作幻动片,多媒体视频,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你离开家去寻找更好生活的时候,那是你主动选择的。如果你根本就没有选择,命运让你四处漂散,那叫漂泊,两者有质的区别,但无论是哪种,家都是你永远的思念。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短片,走进我么今天的学习内容,在观看短片前老师先提几个要求:1、请拿出你的笔和练习本打开书P80页。2、在观影过程中请随时拿笔记录下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领悟到的,又或者你不理解的 或记在书上、或记在本子上(开始、画画)。
赏诗词:
(知晓作者,了解背景,读出节奏,品味情感)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预习和短片,相互合作探讨诗意。
2.提问学生或自荐谈谈对诗的理解。
3.引导学生赏析诗歌
同学们让我们深情款款的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齐读。指名读。
师:影片观看完毕,接下来时间交给你们互相探讨下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给1-2分钟)讨论到这。大家来交流下吧。
(预设)生: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是《逢入京使》。我的理解是遇上进京的使者。
我通过路漫漫知道作者要去的地方很远。
我从东望能想到作者的家在他要去的地方的东面,并能想到的画面是他在望家乡,望父母、望妻子、望儿女。
我觉得这首诗的情感是充满悲伤的。因为作者流泪了(非常好。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我觉得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又能够有多少泪水可流呢?两个袖子沾湿还不干,所以我想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是想来突出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思念很深。(真了不起,这一句话确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两人相遇时没有纸和笔写信,只能捎口信。
我觉得也可能是时间紧迫,没有更长时间来写,用这样的写法更真实,更能突出出关边塞人的无奈。
师:很好。同学们,你们分析得已经很透彻了,那么老师也来补充些。这首诗的作者、岑参,读起来很拗口,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两人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作者岑参可不可以选择不去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必须去。因为他一直认为男儿就应该建功边陲,就应该从军边塞,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世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师:说到这那,老师又要提出问题考考大家了。结合短片、课前预习,作者介绍来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吧。
1、谁能给大家描绘下诗歌呢?
往东遥望自己的家乡。只见长路漫漫没有尽头。满面泪水已经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只能请你转告我的家人朋友,说我一切平安。
2、 诗的主题是。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思念家乡,亲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