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0/19 16:48:5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怀疑与学问》名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18课。第五单元所选议论性文章,或针砭时弊,诠释公理正义;或谈论学术探讨创造意义,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阅读这样的文章,可以锤炼思想,提高思辨能力,增进对社会的、人生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四篇议论文,学生基本上了解了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能够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大致理清论证的思路以及论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注意分析议论性文章所用的材料,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论证的方法;还要联系实际进行质疑探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语言严密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语言严密的特点。
  2.难点: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
  初一我们学过《穿井得一人》这个寓言故事,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言,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要知道传言不可随便信,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的精神,那么怀疑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
  (一)知人论世
  顾颉jié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他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三皇考》等。《古史辨》是关于古史的讨论集,主要是对中国古代史上关于古史传说进行讨论,打破了三皇五帝的古史传说,将其归结于神话传说。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1922年,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二)字词积累
  1.读对字音,注意字形。
  2.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三)文体回顾
  环节三:
  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2.课文开头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3.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看标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一个好的题目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窗户。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二)读名言
  1.课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引用名言,提出观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