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 资源简介:
约57020字。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稆,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义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义,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賸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节选自宋祁《杜甫传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遇甚隆 隆:优厚 B.与田畯野老相狎荡 狎:放纵
C.迨审言 迨:等到 D.沾丐后人多矣 丐:给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甫以其家避乱荆、楚 既自以心为形役
B.因高自称道君 君因我降
C.陛下其忍弃之 其皆出于此乎
D.甫乃厌余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境遇的一项是( )
①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②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③自负薪采稆,儿女饿殍者数人
④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 ⑤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⑥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A.③⑤⑥ B.①②③ C.①④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年间,杜甫奏赋三篇,因文章写的好,受到玄宗赏识,新、旧唐书中对此事都有记载,一详一略,互为补充。
B.杜甫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在房琯因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自严武故去后,杜甫先后游东蜀、过江陵、居耒阳,生活更加漂泊无定。
D.杜甫的诗歌意境雄浑开阔,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古今诗体兼擅长。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
7.结合文本,概括杜甫为人和为文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心术
(宋)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