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4190字。
课题:峨日朵雪峰之侧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教学时数:第 学月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概括作品内容,把握意象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领悟作品内涵,体会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澎湃的青春激情,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班班通
教学过程:
【课前读】
大声朗读《峨日朵雪峰之侧》及文后注释
【明确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领悟作品内涵,体会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人。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1953年,身负重伤,从此离开了部队。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专业作家。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等。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交流讨论】
1、诗的上节中,诗人在登山中的见到了哪些意象,听到了什么声音?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呈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诗人将雄鹰、雪豹与蜘蛛进行对比,却重点强调蜘蛛,诗人意图是什么?
3、观照时代背景,结合诗句,谈谈该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受“大跃进”思想影响,60年代初我们国家存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精神风貌,那种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往往遭到拒绝。诗人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4、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这首诗给我们哪些启示?
【展示点评】
1、巍峨的雪峰、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动的石砾呈现了一幅壮阔的雪峰落日景。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同时视听合一的效果使读者的生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