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8
- 资源简介:
约4710字。
20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感受曹刿的政治智慧与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决策是战争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战略思想就受到了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去看看历史上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文本进行勾连,让学生快速并且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作品简介。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实,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室不振,内有诸侯争霸,外有蛮夷交侵,战乱迭起,生灵涂炭。据统计,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两百多年间,爆发的大小战争达四百多次,即平均每年发生两场战争,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延续之久在中外历史上都少见。其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长勺之战发生于鲁庄公十年春天。当时,齐为大国,鲁为小国,鲁国一向受齐侵侮。齐襄公在位时,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因鲁国接纳公子纠并助其争夺王位而怀恨在心,于即位次年,率齐军攻打鲁国。
3.文体知识。
史书体裁 概述
国别体 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则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 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强;缺点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汉代司马迁所独创。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在内的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4.读准字音。
曹刿(ɡ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辙乱(zhé) 玉帛(bó)
小惠未遍(biàn) 小信未孚(fú) 登轼(shì) 公与之乘(chénɡ) 旗靡(mǐ)
??设计思路
在读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对作者和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扫清阅读障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举例: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勾画出不理解的词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