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32
- 资源简介:
约4160字。
4 海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写作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及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导入新课
海燕是一种海鸟,分布在世界各大洋,在南极地区数量较多。人们常常称赞的威尔逊风暴海燕就生活在南极地区。它飞翔速度极快,能在强大暴风雨中飞翔,故被称为风暴海燕,还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设计思路
“解读课题,导入新课”是课堂导入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环节通过对课文题目的解读来导入新课,从而让学生对“海燕”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作者简介。
作者 高尔基 生卒年 1868—1936 国籍 苏联
评价 作家、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作品风格 强调通过典型化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同时展示社会发展的前景,其现实主义创作又融入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母亲》,话剧《小市民》,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写作背景。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目睹并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这个艺术形象,号召人民迎接革命风暴的来临,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无产阶级革命者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本文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反响,被革命者争相传抄,成为当时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传单。这首散文诗也深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3.文体知识。
散文诗
定义 兼有散文和诗歌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 篇幅短小,但如散文不分行,不押韵,以情感的自然节奏停顿。
内容 一般表现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触,描写作者在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
4.字音字形。
课后读读写写 课中重点词语
苍茫(mánɡ) 高傲(ào)
海鸥(ōu) 飞窜(cuàn)
蠢笨(chǔn) xī(熄)灭 胆怯(qiè) 呻吟(shēnyín)
fěi(翡)翠 掠起(lüè)
蜿蜒(wānyán) 号叫(háo)
zhèn(震)怒 hōnɡ(轰)响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引导学生识记本课的文学常识,积累本课的重点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朗读课文,把握情感
教师播放激昂的背景音乐,伴随着音乐,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然后,学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