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诗五首》教学设计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0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9/15 21:20: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620字。

  3 短诗五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教学过程】
  《月夜》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这首诗的作者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这首《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设计思路??
  简要介绍这首小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入情入境,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啸,月光明亮,在霜风寒月的冬夜中,一株顶高的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内容,描绘诗歌画面,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
  1.在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诗的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前夕,各种新思想和新文化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思想解放、人格独立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开始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可以说不仅是新诗诞生的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霜风”呼啸,“月光”明亮,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着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四、再读诗歌,把握主旨
  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诗人托物咏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衬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避免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得很深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