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现代诗歌阅读领会意境
- 资源简介:
约18420字。
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现代诗歌阅读-领会意境
1.对《再别康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第三节“招摇”二字写出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两字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B.诗的第一节,告别的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C.诗歌选择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富有特点的意象,避开了俗世的一切,造出一种清新感。
D.《再别康桥》全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纤 夫
廖公弦
一个个埋头拉纤,
一个个躬着背拉船,
能拉走一天天,
能拉去一年年,
这几十条绳索,
拉着中国的时间。
我们向纤夫们致敬,
爱他们勤劳勇敢,
晨把太阳拉出,
夜把新月拉弯,
但是,别再劳驾纤夫,
去拉历史的航船。
A.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通过纤夫的形象歌颂中国劳动人民任劳任怨、勤劳勇敢的精神。
B.纤夫的形象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化身,诗人借纤夫的形象对中国历史作了深刻的反思。
C.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D.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变革社会、加快历史前进步伐的愿望。
3.怎样理解最后三句的意思?若把这三句改为“担大任,主宰沉浮,惟我战友!”效果会怎样?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B.“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C.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上阕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和下阕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都由“看”引领而出。
D.全词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
5.难点2 《树和天空》这首诗的前后两节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系?
6.《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7.发挥联想想象,概括《沁园春•长沙》全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8.品读上阕中“看”领起的七句词,分析其中有哪些意象,并概括这七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沁园春•长沙》
9.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悲凉,凄清冷淡,而毛泽东写的湘江秋景为何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鹿的角枝
昌耀
在雄鹿的颅骨,有两株
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
雾光里
这些挺拔的枝状体
明丽而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