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案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1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9/4 17:09:2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00字。  18.怀疑与学问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板书: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设计意图】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掌握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学生对照注释①,联系教师助读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养成学生知人论世的良好阅读习惯。
  环节二:自主阅读,圈点批注
  1.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主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阅读过程中可以全店批注,将心得体会标于文旁;标好段序,为下一步领会文艺和理清论证思路做准备。
  课件出示
  (1)对“怀疑与学问”这一命题,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呢?
  (2)“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是文章的核心论点,围绕这一核心论点,作者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请找出本文的两个分论点。
  (3)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并反馈。
  预设:
  (1)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层次结构
  师:跳读课文,理清句间关系,找出每段中心句,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预设: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论证思路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从而讨论出怀疑精神的内涵以及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预设:
  文章在开头借助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本文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接着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之后又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总结“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分论点,并在最后一段提出另外一个分论点“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论述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对读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提出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分析论证思路入手,尽量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结构和基本内容整理后,提出问题。
  环节三:研读课文,探究论证
  1.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这些论证方法,并分析探究其作用。
  预设:
  (1)引证法及其作用。
  ①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其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
  ②第5段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做阐释:“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和迷信”,强有力地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
  (2)例证法及其作用。
  ①第4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雄辩有力地证明“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