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4900字。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明确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为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3.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忒蛋,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难点:理解本文在写作上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二、教学过程展示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雨果有一句诗,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出示诗句)
生(齐读):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雨果
师:雨果说的是什么事件啊?
生:火烧圆明园!
师: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我们只能见到圆明园的残亘断壁了。
课件出示
没有被破坏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资料
课件出示
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师:这样的文明被毁坏,我们中国人自然是义愤填膺,深恶痛绝。作为一个外国人,特别是一个当时所谓的“战胜国”的正直公民,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一封信,看他如何致信侵略者的。
板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对比,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且带着疑问投入到学习新课当中。
(二)走进课文
环节一: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1.了解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2.了解背景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文中作者写了些什么?
(1)阅读全文,明确各段落的内容,并尝试说明雨果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立场。
预设:
课件出示
本文结构上特点:引论——本论——结论。
(1-2)第一层:交代写作缘由。
(3—4)第二层: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
(5—9)第三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10—完)第四层: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小结:这是一封书信,带有明显的议论性文章的特点。
雨果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是:
(1)高度赞美圆明园。
(2)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3)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核心:赞美圆明园,谴责英法联军犯下的罪行。
2.思考作家雨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和立场。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到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辉煌成就第3段,然后辨析回答。
(1)从文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对圆明园总的印象。
预设:奇迹。
(2)选段从哪些方面对圆明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预设:
文段先从圆明园的艺术价值谈起,接着从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规模等方面对圆明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为了更好地突出圆明园的辉煌,作者发挥想象与联想,描绘了他心中的“恍若月宫”的圆明园,然后又用类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等相提并论,十分肯定第指出,这个建筑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的罪行做好铺垫。
3.想一想,掠劫圆明园是不是值得炫耀?
教师引导后预设: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胜利”歌功颂德。但事实上,作为一个法国人,作者却超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表达了爱憎鲜明的观点,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