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2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测试卷(七)
- 资源简介:
约9800字。
2022中考适应性测试卷(七)
chuhanchen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中华文化饱含深邃①哲理,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历朝历代贤能辈出,而且从不缺少志向坚定的典范。曹操“老骥②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三国枭③雄纷争时代,他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致力于国家统一的豪情壮志使人备受鼓舞。司马迁⑤ (ǒu xīn lì xuè) 完成《史记》,把汉武帝之前的历史进行了完整梳理,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鸿篇巨著和史实研究材料,更是他为完成人生志向而忍辱负重的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⑥ (zhèn lóng fā kuì)。即使当下也还在成为不少有志者的座右铭。中国历代名人名士数不尽数,但他们在不同时代追求各自人生志向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面临再大的困苦也绝不气馁。事实上,这些从历史长河中汇集出来的跌宕④人生和卓越成就,便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
(1)请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深邃( ) ②老骥( ) ③枭雄( ) ④跌宕( )
(2)根据注音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的词语。(2分)
⑤ ⑥ 。
2.古诗文默写。(共8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3) 离情别绪是古人诗歌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李白听闻朋友王昌龄左迁龙标,用“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朋友的的牵挂、同情和关切;岑参用“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朋友离去的惆怅之情。而王勃则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用“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唱出了一曲高亢嘹亮的别离之歌。
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西游记》和《水浒传》的作者都善于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中的以下章节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第十回)
②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西游记》第二十二回)
(2)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熠熠生辉,鼓舞人心。请你从下面两部名著中选一个人物作为自己的青春偶像,并结合其事例说明理由。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红岩》
4.仿照文中的画线句,在横线上补充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完整。(4分)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 ,人们看了 ;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 , 人们看到了 。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
5. 绿城郑州,垃圾分类,你我在行动。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比较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据住建部数据,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是1.91亿吨,2016年是2亿吨。据最新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2.35亿吨,无害化处理率达99.7%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处置前的重要环节,是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和减小环境污染的关键。”清华大学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举例说。
生活垃圾分类有以下好处
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废弃的电池等会对人类产生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
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
材料二 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堆肥等。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
垃圾填埋又分为简单填埋和卫生填埋两种技术。简单填埋一般是在市郊选择一山坳或挖一巨大的坑,将收集的垃圾倾倒其中,当垃圾填满后,在垃圾堆上面做一些覆土工作,把垃圾盖住。简单填理投资少,操作简单,但占地面积大,垃圾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土壤都产生严重的污染,垃圾堆放所产生的臭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卫生填埋则是在填埋场的底部铺垫防渗透隔离层,将产生的垃圾渗滤液排出进行处理,防止渗滤液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同时将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导出加以利用或合理排放。卫生填埋的优点是适用性强,可接纳各种废弃物,处理能力大,初期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缺点是填埋场对场地要求严格,选址相对困难,占地面积大。卫生填埋是现阶段中国垃圾处理采用的主要方式。
垃圾焚烧是一种高温热处理技术,即将垃圾送进焚烧炉进行焚烧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容、减量和无害化的一种方式。在工业发达国家,焚烧法已得到广泛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