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八所省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8/25 9:05: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3190字。

  吉林省八所省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从事文学批评、发出自己的批评声音,成为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此,在当前的文学批评场域中,围绕文学热点与现象,往往形成多种声音并存、众声喧哗的批评景观。在此情境下,我们应该践行一种怎样的批评伦理呢?
  首先,要尊重审美差异性,倡导具有包容性的批评文风。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一个审美、判断和阐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批评主体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会带来审美的差异性。因此,面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甚至同样是肯定性的判断,也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阐释方法。这一特征是由批评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和作品本身意义的丰富性所决定的,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要尊重这种审美差异性,而不是追求审美的绝对性、单一性、排他性。当下文学批评场域的很多论争其实是忽略了这种审美差异性而产生的讨论。很多论争看似热闹,实际是无效的;其根源在于大家在不同的维度上讨论问题,自说自话。无法产生真正的对话和争鸣,这无疑是一种批评资源的浪费。
  其次,要坚持文学批评的客观性。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活动,必须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客观立场和批评精神。批评主体要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严格审美与谨慎判断,才能创造出具有说服力的批评文本。当前存在一种畸形的批评现象。即很多批评者以否定批评对象为荣,刻意追求“批评家”的形象标签,有时甚至为了否定而否定,故意夸大不足和问题。要知道,否定和肯定作为阐释的两条轨道并不存在价值上的高低之分。否定并不能证明否定者的水准高人一筹,肯定也并不说明肯定者的能力低人一等。无论从哪个向度展开批评活动,都需要将客观性作为前提,而非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
  最后,要深刻认识到文学批评的根基和力量在于学理性,要以学理性建构批评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弗莱认为:“文学批评是思想和知识构成的大厦;能够凭借自身而独立存在。“文学批评要建立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必须做好自身的学术建构。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因素极为重要。一是知识结构。文学批评作为批评主体与作品的对话结晶。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认知的深化,其基础在于知识和思想,缺乏这一基础,对话就无从谈起,审美和甄别也无法进行。二是逻辑性和学理性。批评的阐释过程是以逻辑结构思想并形成文本的过程。缺乏逻辑性和学理性的文本仅仅只是一种观点的合集,并不具备说服力。
  作为一种思想的容器和观念的载体,文学批评需要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有价值的批评向度,但不管是哪种路径,都必须以包容性、客观性、学理性为前提。失去了这样一个前提,批评本身的有效性和说服力都将大打折扣,同时极易滑出文学和学术的边界,演变为一种无效的实践或扭曲的闹剧。
  (摘编自辛文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批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播媒介多元化必会导致众声喧哗批评景观的形成,这不利于文学批评的发展。
  B.批评主体存在着个体差异,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会做出不一样的评价。
  C.文学批评者对文学作品所作出的批评并没有价值高低之分,只有客观与否之别。
  D.文学批评的权威性建立在文学批评者的学术能力上文学批评者要不断提升自身学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当下的文学批评现状为背景,对批评伦理的发展提出了较全面的意见。
  B.文章论述了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审美差异性,以否定文学批评中论争的必要性。
  C.文章反对文学批评者刻意追求“批评家”的形象标签,倡导坚持文学批评的客观性。
  D.文章引用弗莱的言论强调了文学批评必须做好自身的学术建构,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追求文学批评的审美唯一性是徒劳的,因为批评主体存在差异,作品意义丰赡。
  B.以否定批评对象为荣的畸形批评现象是不坚持文学批评的客观性的一种表现。
  C.即使在学术边界之外故意夸大文学作品某一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其审美价值的。
  D.文学批评者不断丰富知识结构,拓展思想视野,有助于提升其文学批评的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酝酿多年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确定了敏感个人信息的特殊处理规则,明确处理生物识别信息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中国智慧和世界经验的结晶,需要司法和执法的后续接力,真正成为保障个人信息权益的基本法。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司法解释,强化人脸信息的司法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检察公益诉讼领域。最高人民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