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7
- 资源简介:
约12680字。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描绘景物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4.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确凿( ) 菜畦( ) 桑椹( ) 油蛉( ) 斑蝥( ) 缠络( )
攒( ) 珊瑚( ) 敛( ) 脑髓( ) 人迹罕至( ) 觅食( ) 竹筛( ) 秕谷( ) 系( ) ( ) 书塾( ) 渊博( ) 蟋蟀( ) 宿儒( ) 蝉蜕( ) 人声鼎沸( ) 窦( ) 厥土( ) 拗( ) 倜傥( ) 金叵罗( ) 盔甲( ) 锡箔( )
2.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倜傥: 。拗: 。确凿: 。菜畦: 。
轻捷: 。相宜: 。方正: 。博学: 。
渊博: 。人迹罕至: 。敛: 。人声鼎沸: 。。
系: 。长吟: 。机关: 。无从: 。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专集。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4.背景链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他是为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答:
2.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答:
3.对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有下列三种理解,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其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二)深层探究
1.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答:
3.童年时候的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