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27
- 资源简介:
约12620字。
15 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尝试分析“我”的人物形象,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的前后变化,理解小说的主题。
3.比较阅读,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巨大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
4.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主要情节,体会这篇小说反复以“现实”和“回忆”相穿插交织的特点,感受这样写带来的效果。
2.体会人物形象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了解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理解其语言、动作、心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的主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循着鲁迅先生的足迹走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了《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看了赵庄的《社戏》,还偷吃了六一公公的罗汉豆,快乐的少年生活转瞬即逝,鲁迅长大后辗转求学,到日本仙台听藤野先生的教诲,回国后却弃医从文,辗转定居北京。1919年冬,他回故乡接母亲,回到阔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他心情如何呢?再见到儿时的伙伴闰土又有怎样的感慨呢?让我们再次跟着鲁迅先生的脚步到他的《故乡》去看看吧!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 鹁鸪(bógū)
嗤笑(chī) 瑟索(sè) 惘然(wǎng) 愕然(è) 伶仃(língdīng)
伶俐(línglì) 秕谷(bǐ) 颧骨(quán) 折本(shé) 潺潺(chán)
恣睢(zìsuī) 祭祀(sì) 鄙夷(yí) 五行缺土(x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1)阴晦:阴沉,昏暗。
(2)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3)鄙夷:轻视,看不起。
(4)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5)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6)恣睢:任意胡为。
(7)展转: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坟》等。
2.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国内外的双重压迫,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乡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3.知识链接
(1)小说(文学体裁)的概念:小说是以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