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测试
- 资源简介:
约660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夯实双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C )
A.①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①非恶其声而然也②若火之始然
C.①犹其有四体也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D.①不足以事父母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解析】 两个“四体”都当“四肢”讲。A.①……的原因,②用来……的人;B.①这样,②同“燃”,燃烧;D.①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②名词活用作动词,做。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A.①斯有不忍人之政矣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B.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②将以衅钟
C.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①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解析】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都当“用、拿”讲。A.①连词,就,则;②代词,这。C.①介词,和;②介词,在。D.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远而阔于情”,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解析】 C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孺子:儿童,幼儿,文中指天子、诸侯、世卿的继承人。
B.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是一种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C.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解析】 文中指儿童,幼儿。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D )
A.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B.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C.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D.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解析】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博士,古学官名,始于战国。汉武帝时,《诗》《书》《礼》《乐》《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
B.休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代则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
C.学校,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夏代称“校”,殷商时代称“庠”,周代称“序”,先秦学校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D.中黄门,汉宦者名,秩比百石,后增至比三百石。又有中黄门冗从,平常担任宿卫,皇帝出行时则骑马随从。
【解析】 《乐》,即《乐经》,相传先秦有《乐经》存世,后亡于焚书坑儒事件。故,汉初“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宋均为官有方,被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C.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
D.宋均贤能有才,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辞,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还想委以重任。
【解析】 非“众疑”,而是“帝以为有奸”;“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有误,文中只说他“厉色”表明自己的心志。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
译文:_不懂得礼仪的老百姓,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就立刻惩罚他们,这不是施政者的首要做法。__
(2)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
译文:_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晩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__
9.宋均敢于打破旧俗和现法,以民为本。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具体做法。
【答案】 _①任辰阳长,为百姓建立学校,禁止、杜绝过分、不合理的祭祀。②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