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比较阅读活动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600字, 爱是美的种子—《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比较阅读活动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2019)选择性必修下
一、活动课标分析
一)、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并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
4.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
二)、新课程标准在本课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1、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全诗,能够说出诗歌的叙事情节,能从叙事中体会作者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之情;能够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理解徐志摩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2、学生通过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相关描写,能够理解并掌握“对比”“呼告”等手法的表达特点及作用;通过反复朗读,可以体会《再别康桥》新格律诗的格律之美,并能掌握“比喻”“拟人”等手法的特点及作用。提高诗歌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发现两首诗歌在结构上“多节诗,反复、铺陈的手法,第一人称,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以及内容上“主意象都像母亲一样(得到乳汁的喂养,被给予了慈爱与关怀;获取了青春生命的乳汁,被给予了智慧和自由情怀”的特点。
4、在理解两首诗共同的主题——都表达了怀念赞美之情,情感的抒发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赞美大堰河到赞美普通劳动妇女;由对康桥的留恋不舍到对母校剑桥大学的爱恋难离)——的基础上,自主创作。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大堰河,我的保姆》《再别康桥》选自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此单元选取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涵盖了新文学的主要体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多方面成就。把这些作品集中起来研读,可以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写于狱中成名之作,是他献给心中的母亲--中国大地上的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诗中朴实真挚的强烈的感情,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除了直接抒情,诗中还有许多叙述和描写,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感受现代自由诗的特点,体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意义。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形式上来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派“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节奏韵律,感受诗句的美,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歌的形式是如何完美融为一体的,是学习本文的重要任务。可以说,艾青追求是诗歌的散文化,把现在自由体诗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而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推动了中国新诗的繁荣。本堂课通过比较阅读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读诗,赏诗,写诗。
三、活动背景分析:
高二学生在高一必修上第一单元里已经有了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学习,初步接触到了新诗的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现代诗阅读基础。但是他们对现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对诗词意义、情感的理解上,尚没有新诗鉴赏的理论基础,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且由于新诗学习的时隔较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测试、写作中,接触现代诗的机会又较少,所以,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方法有所遗忘,审美水平有待提高。《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别康桥》是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现当代文学中唯一的一课现代诗,两首诗虽都属新诗,但又不完全相同,一首自由诗,一首现代格律诗。因此这一课对学生巩固高一所学的现代诗歌知识、领悟并区分新诗格式、学会鉴赏新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加上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通过本次活动作业的比较阅读鉴赏,让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掌握新诗鉴赏的角度和方法尤其重要。所以,我确定,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在比较品味中体会新诗的运用技巧,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仿写新诗中提高审美能力。
四、比较阅读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的相关常识、诵读技巧,作者情感。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并分析比较鉴赏现代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五、活动学习方法:
自主诵读(生成感情)——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争议争鸣(鉴赏提高)——借鉴表达(形成能力)
六: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两首诗歌,体味诗人真挚而丰富的感情。
•2.比较鉴赏两首诗,找出二者在形式、内容及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3.学以致用,仿写一两节现代诗。
七、活动过程
活动对象,高中一年级某班全体学生36人,分为6组,每组6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汇报方式:通过网络,让学生收集、整理、完成对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掌握
主持人组织好活动过程(课代表协助),尤其活动的衔接,过渡(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准备)
活动第一阶段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一组展示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4年5月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二组展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今嘉兴市海宁市硖石街道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