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9060字。
内蒙古赤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钟嵘《诗品序》论五言诗创作时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白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六义”说源出汉代《毛诗大序》,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比较来看,钟嵘更重视“比”“兴”,特别是“兴”,把“兴”置于首位加以特别强调,并直接从“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效果上进行解释,这种处理方式颇耐人寻味,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钟嵘以“兴”居首,是强调其所带来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效果。对“赋”“比”“兴”这三种诗歌表现手法,钟嵘其实并非厚此薄彼,只是要求对三者“酌而用之”。就当时五言诗写作情况来看,“赋”的手法是不可或缺、最为重要的。《诗品序》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钟嵘把五言诗与四言诗比较,认为五言诗的表达功能更强,而五言诗之所以能做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详切”贵在“赋”手法的运用。但是,由此也会带来问题,如果诗歌纯用“赋”的手法,则会言尽意尽,言外无意,缺少令人回味的审美感受。
其次,“兴”更能体现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汉魏以来,抒情言志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倾向;诗歌的言情本质,也成为陆机、刘勰、钟嵘等批评家之共识。钟嵘基于汉魏以来诗歌创作的实际,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有深切的体察。相对于之前的有关论述,钟嵘对吟咏情性的诗学观点表述得更为充分。他在《诗品序》开头就指出创作冲动的发生就是情感表达的需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其三,“兴”有助于纠正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的弊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刘宋以来的诗歌,“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情必极貌以写物”;《文心雕龙•物色》进一步指出:“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描述了当时诗歌写作对自然外物的关注及“形似”的艺术追求。但是在钟嵘看来;如果为写物而写物,无疑是偏离了诗歌的抒情本质,而且,对自然外物越是进行婉转附物式的刻画,则其“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意味就越相对削弱。
总体来看,钟嵘《诗品》完全是基于汉魏以来的诗歌创作实际,及当时有关利弊倾向展开其诗歌批评的。钟嵘的“赋”“比”“兴”之论,特别是对“兴”的意见,应该说有其特别的用意。可以说,钟嵘立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要求,结合当时描写外物的创作风气及一些弊端,提出了关于五言诗的写作要求。钟嵘把“兴”特别加以强调,正说明诗歌是一门文学艺术,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这方面,钟嵘与陆机、刘勰是一致的,也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的诗论,对汉代以来的儒家诗论,已表现出一定的偏离。要之,《诗品》体现出了钟嵘对诗歌审美的辩证思考及理论建构,其“赋”“比”“兴”之论,无疑是其诗学批评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摘编自刘飞《钟嵘<诗品>论“赋”“比”“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钟嵘《诗品序》把“兴”置于首位加以特别强调,所以“兴”相对更重要。
B.相对于“比”“兴”而言,“赋”的表现手法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C.诗歌的本质是吟咏情性,因此写景状物不应追求形似,应力求文已尽而意有余。
D.相对汉代以来的儒家诗论,钟嵘等人诗论表明诗歌是具有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对《诗品序》和《毛诗大序》中有关“六义”排序的比较,自然引出论题。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论证了钟嵘诗论强调“兴”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C.文章多处引用《诗品序》中语句,既有利于阐释钟嵘的观点,也佐证了作者的观点。
D.文章第四段将刘勰和钟嵘的观点做了对比,旨在论证刘宋以来“文贵形似”的弊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较于四言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这首五言叙事长诗或许表达功能更强。
B.抒情言志是汉魏以来诗歌创作的重要倾向,因此《短歌行》比《采薇》更看重抒情。
C.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与钟嵘反对“为写物而写物”的观点并不矛盾。
D.如果钟嵘的《诗品》脱离了汉魏以来的诗歌创作实际,可能会削弱其作品的影响力。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2014年成立团队对数字货币发行进行专项研究之初,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民银行)步伐就一直谨慎,不但初步试点区域小,而且在运营上为了金融稳定,没有直接发行数字货币,而是先把数字人民币兑换给指定的运营机构,比如商业银行,银行再兑换给公众。
数字人民币一旦发行成功,善莫大焉。从近处看,比如疫情期间,纸币的频繁流通显然不利于防疫,但数字货币则无此问题;再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任务要求,数字人民币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推动实现“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