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8200字。
高语第二册第四单元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ji¨o) 疏朗(shū) 衣锦(yī) 好古(h¨o)
B.锱铢必较(zī) 岑寂(c¨n) 付梓(zǐ) 蕴藉(y¨n)
C.得鱼忘筌(qu¨n) 丰腴(y¨) 胸襟(j¨n) 尺牍(d¨)
D.矫揉造作(jiāo) 迥然(jiǒnɡ) 攫取(sh¨) 赘言(zhu¨)
2.下列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蕴籍 凝练 断章取义 自明得意
B.流弊 斟酌 咬文嚼字 不记其数
C.烂调 揣度 备受欢迎 直截了当
D.付梓 惦量 迫不急待 筚路蓝缕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没有照相机,只能用画画的办法来摹写人的容貌身影,画成的图与真实人物十分相像,故称“图像”。
B.现在一些地方竟有年轻人提前为自己划地建墓,父母为刚出世的孩子准备好来年安息之地的事情发生。
C.今年是“中国烹饪王国游”主题年,广州将推出更多与美食有关的旅游活动,笑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D.上海某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组织股民到公司参观,这一做法受到股民的欢迎,也值得其他上市公司效尤。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美国NBA赛场上出色的表现已成为年轻人的美谈,大家弹冠相庆,希望他能再接再厉。
B.获得市三好学生称号的黄芳,从市领导手上接过奖牌,热泪盈眶,对着台下付之一笑,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C.回顾中华历史,我们发现大多数汉奸在洋人面前都是唯命是从,噤若寒蝉的,而在百姓面前则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D.去年广州某山庄举办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画展,廖静文女士主持了开幕式,她敝帚自珍地向观众一一介绍了展馆内的画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政协经济界部分委员的座谈会上,不少委员认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在于政策的“一视同仁”。
B.如果美术工作者看不到儿童自身发展的主动性,过早地让他们接受专业绘画知识,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儿童发展的枷锁。
C.将于7月份推出的“市民卡”,除包含现行“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等保位功能外,还可享受各类公共服务。
D.拍摄《锦绣山河》的电视节目由凤城电视台和方正集团联合录制,目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6.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一项是…
在煤业联合公司大厦的总入口处,军队的夜间活动仍继续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各种枪械锵锵作响
②官兵们不断进进出出
③卡车和摩托车不断地开来
④还听到外国人刺耳的谈话声
⑤但公司所有的窗户都是黑黑的
A.⑤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
D.④⑤③②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每小题2分,共8分)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