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660字。
湖南省衡阳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郭沫若曾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李、杜齐名,但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
李白写任侠和求仙学道,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也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的诗篇。那些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和深入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被称为“诗史”。
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重要区别。“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写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自己的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去描写。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带有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杜甫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杜甫还注重对客观世界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准确而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潜”和“细”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当然,杜甫有时也用写虚的方法,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境界往往十分开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杜诗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忧思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像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感情显得更加深沉。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景色壮阔;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诗人骤然百感交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对身世苍凉、老病漂泊的伤怀,对离散亲朋的眷念,对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只说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汹涌的感情大潮只流出一股潮水,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两位诗人和其诗歌的热爱。
(摘编自育星资源网)
材料二:
李白和杜甫,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二人的诗歌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的全盛期,即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李白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盛唐社会的繁荣,还有它的腐败与黑暗。他开始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来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李白先后两次进京,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这些都在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出来了,最终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在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与李白相见,共同论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长安十年,杜甫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也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他看到过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他更多地认识到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生活艰难的同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来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交加。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
(摘编自瑞文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引用郭沫若的说法,并认可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B.李白善用侧重于精神世界描写的“虚”,他写虚时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杜甫于安史之乱前在长安困顿了十年,仕进无门,他没有看到长安的繁荣景象,他看到的是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
D.李白的诗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爆发式的,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而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的一些诗描写了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这些诗被称为“诗史”。
B.杜诗常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诗人在表达时,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之后感情缓慢地流出来,显得更加深沉。
C.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李白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李白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所以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D.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广交朋友。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杜甫不同于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登岳阳楼》中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B.《望岳》描绘了泰山雄伟、恢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C.《蜀相》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D.《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的神韵,描写准确而传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畜行”,其实圈建数十年来,里面交易的多为马匹,所以当地人常唤作“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