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47
- 资源简介:
约5020字。
第八单元 16.2 六国论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苏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难点:
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三、作者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四、题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