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69
- 资源简介:
约6530字。
第一单元 2.1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能够读懂诗歌,结合小序概括文意。
2、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描写能够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一定是典型、真实、深刻的,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3、学生通过了解《孔雀东南飞》相关简介,以及封建时期的爱情故事,能够以古观今把握在任何时候,做事情不要极端,培养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感知文章,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品味古乐府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话剧的展示,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几组“爱”,探讨悲剧的成因。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爱情悲剧的魅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
二、写作背景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题日。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常取首句为题,故有此名。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在思想和艺术上代表了乐府诗歌的最高成就。
这首诗所叙之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西汉初期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为封建君主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己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再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和爱情的青年身上时